“不出海,就出局”,已然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共识。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面对地缘政治中的冲突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储备?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2024年4月13日,“中企出海,迎浪造潮”2024南风窗春季峰会在广州知识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知识城国际会展中心地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核“芯”,是赋能现代知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
01 地缘政治如何影响中企出海?
南风窗主编赵义提出,“中企出海,迎浪造潮”中的“潮”,指的就是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浪潮。这是一个在中国企业主导下的全球化传奇。谱写传奇的,当然不只是某个单品的走红,或者某笔对外投资的落地,而是中国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系统性崛起。
秦朔围绕《出海新思考:从中国经济到中国人经济》分享了他的心得与体会。他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是在自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后的自然外溢,也是布局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战略。中国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续写属于奋斗者的新篇章,也将迎来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的新时代。
从中国经济到中国人经济,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实现机遇的要求也在提高。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认为,当下地缘政治有四个走向:大国竞争重归国际政治中心,地缘冲突加剧;全球地缘经济沿着地缘政治裂痕逐渐碎片化,新技术主导的新产业生态可能出现分叉趋势;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转型将形成新的能源贸易格局,“碳干涉”和关键矿产资源成为竞赛新焦点;全球南方不断崛起,在世界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中的权重不断增加,成为重要的政治中间地带和经济增长空间。
王健表示,企业做出海外经营决策,有三个战略利润动机:获取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渗透市场,提高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企业出海也面临强制约束条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际环境中投资或者经营的不确定性。法律、税收、政府限制、劳工要求、当地消费文化和伦理、语言,还有地缘政治及由此引起的一些安全风险,尤其值得关注。
02 中企出海,机遇大于挑战
TCL实业副总裁、全球营销中心总经理江彪在峰会上分享了TCL全球化实践的丰富经验,并总结TCL全球化策略的三点思路——抓住产业升级机会,依靠一流产品打造全球性品牌;采用渐进式的产品竞争策略,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差异化走向高端;为产品赋予更多价值内涵,建立全球性品牌。
江彪表示,经过多年全球化发展,TCL对于全球化也有了新的理解。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产品、制造和供应链、营销、人力资源等坚持本地化布局来实现全球领先;全球化应该有中高端化能力,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升级突破中高端;全球化就应该是全球文化、本地文化多元融合、文化共鸣。”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雷鸣分享了明珞装备出海的一些历程与经验。明珞装备成立于2008年,主要帮汽车、新能源及一般工业企业做智能制造产线解决方案,客户主要是奔驰、宝马、福特、奥迪等全球头部的整车企业。截至目前,明珞国际业务占比超过70%,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南非等全球15个国家。
但在出海过程中,明珞装备也曾遇到三大挑战:海外车企技术标准不同、海外劳工人才短缺以及遭遇“黑天鹅事件”受到的冲击。最终,明珞装备通过深度学习、共建新标准、自主人才培养等方式攻坚克难。
雷鸣希冀:“中国制造再出海已吹响号角,我们扬帆共济,一起拥抱全球市场。”
华坚集团副总裁、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园董事张芸琪分享了在东非“新丝路”出海过程中的发展与探索。回顾自身的投资经历,张芸琪总结道,第一条经验是要悉知埃塞俄比亚趋势,内外销的极端矛盾以及外销的客观条件;第二条经验是积极入驻工业园,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寻求本地化融合。
她提醒,中国企业出海后,在当地也要注意守法经营、诚实纳税,尊重当地民俗及宗教习俗,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注意礼节,平等对待当地人民。
03 解码出海,中企走向世界
围绕着“中企出海”,一场大咖云集的高端对谈为解码出海提供了不同角度的专业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原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去东南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海选项。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有几个优势:第一是发展落差比较合适,适合我们的产业过去;第二个优势是人口较多;第三,华人在东南亚地区有根基,在一定程度上有亲切感;第四,地理距离较近。
知识城产投集团总经理王国华表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在海外合作、知识产权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正建设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走向海外的知识产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会上,嘉宾与现场观众也进行了精彩互动。
其中一位观众提问:企业应当如何国际化地管理专业高新技术人才?领英中国出海招聘解决方案负责人王巍回答称,企业尤其是当下的国际化企业,一定要做好人才的再培养,对人才库拥有深度认知。同时,尽量让人才的工作周期变长,留住人才,给国际化人才构建清晰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最后,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回应了观众对于业务出海成本的疑惑。同时,他认为中国不应该满足于在国内做出海业务,而应该“去世界开工厂”。“要敢于走出去,我们年轻一代人才的舞台,是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