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行唐县南桥镇葛仙庄村第一书记徐建华而言,每天一大早到村东北角的葡萄大棚里转上两圈、看看长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走进大棚,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一行行整齐排列的葡萄架上,一串串圆润饱满的葡萄宛如绿色的玛瑙,沉甸甸地挂满枝头。
“这个棚里种的品种是维多利亚,有700棵。另外一个棚里是阳光玫瑰,有500棵。”徐建华说,棚里的葡萄已陆续成熟。
徐建华清理葡萄藤上多余的枝叶。曹祥金 摄
葛仙庄村位于行唐县南桥镇的北部丘陵地区,拥有耕地1800多亩,户籍人口342人,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3万余元。
“虽然这几年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却一直是短板。”徐建华告诉记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里公共事业的发展。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河北省局(公司)驻葛仙庄村工作队立足村庄实际,着眼集体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方法,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为此,他们与村两委协商,邀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相关专业团队,对全村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农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全方位评估,编制形成葛仙庄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确立了“一核三翼”发展方向,即以葡萄等特色种植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销售为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产业体系。
2024年,在河北省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方调研,最终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建成了占地5亩的现代化葡萄种植大棚。他们还与北京等地的经销商签订直供协议,彻底打消了村民对发展葡萄产业的后顾之忧。
村民在采摘葡萄。徐建华 摄
“没想到种葡萄这么难!”大棚里,徐建华与另外两名队员一边查看葡萄长势,一边顺手把多余的枝叶摘掉。他告诉记者,在整个生长周期,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可能直接影响葡萄质量。
为真正把葡萄种好,给村集体产业蹚出一条新路子,驻村工作队一方面构建“专家定期驻点+线上实时指导”服务机制,每月邀请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刻苦自学,从施肥、剪枝、疏果,到防病、防虫,全部亲力亲为、边学边干。
“要把果苗当成自家孩子养。”徐建华回忆说,今年“五一”前后,两个大棚的葡萄陆续开花,全部开放后,48个小时内就要完成保果,他和同事轮流守在大棚里。
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如今,驻村工作队队员个个都成了葡萄种植的行家里手。
“你看这葡萄,一串串颜色鲜亮、饱满紧实。”徐建华语气里满是自豪。据初步估计,两个大棚的葡萄亩产量3000公斤左右,年产值有望突破10万元。
徐建华查看葡萄长势。曹祥金 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全村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又展开了新的谋划。
“明年,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不仅如此,村里已经与县文旅部门沟通,准备将部分闲置庭院打造成乡村民宿体验区,结合葡萄采摘、农事体验等,发展乡村旅游。”谈及未来,徐建华眼中满是憧憬。(曹祥金 苏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