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之灵魂,旅游是文化之载体。文旅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年古蜀道和古柏树完美展现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集中展示了“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为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蜀道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沿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根据《广元县志》记载,广元距今有2300多年建置历史,在夏代为胤国治地,周代为苴国治地。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曾言:“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千年蜀道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承载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维系着民族之精神。
从蜀道规模来看,由于人的功能活动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向外延伸的需要,必然会造成蜀道空间结构出现位移和扩张。蜀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四南三”分布的道路生态,北段以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为主,南段以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为主,纵深贯穿于米仓山、大巴山等山系之间,成为了南北互通的交通要道。从历史纵向来看,古今蜀道的变迁,亦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功能演变,即古代的官方大道——近代的民间小道——如今的旅游通道。从遗存遗迹来看,蜀道沿线有交通驿站类,如汉阳铺、龙泉驿、拦马墙等;军事防御类有古城楼(墙)、关隘等;政治宗教类有庙宇、石刻雕塑、石窟壁画、县署等。从文献史料来看,关于蜀道的诗词、歌赋、游记、石刻、典故等层出不穷。如西汉文学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剑门雄关,巍峨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拒守”,“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唐代诗人李白更是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蜀道之难。这里也是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沿线的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会址、红星公园就是最好的见证。
由此观之,蜀道沿线汇聚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多个文化主题,对于文脉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是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魅力瑰宝。
三百里翠云廊,十万棵古柏树。清代剑州知州乔钵《剑门路》序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古蜀道翠云廊剑阁段,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状分布,贯通白龙镇、剑门关镇、龙源镇等9个乡镇,总里程达150余公里。翠云廊区域拥有自秦汉以来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7778株,北线分布有1706株,西线有1939株,南线分布有4133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如剑阁柏、帅大柏。除此之外,民间根据其外在形态和长势条件,为古柏树选取了美好寄托的名字,如鸳鸯柏、姊妹柏、望乡柏等等。
古柏树之所以历经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其关键在于当地的保护制度行之有效。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曾大兴土木,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下令要求百姓在沿途植树表道;三国时期,张飞进驻蜀北重镇阆中,为开辟军事战略要道,故令士兵和百姓沿驿道拓路植树;《宋会要辑稿》记载,“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这一旨意被宋代官方所遵循;明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数达十万株,并颁发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从而使翠云廊宏伟规模初具成型;清朝乾隆年间,对每株古柏悬挂了带有“官”字的木牌予以保护;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政府对古柏进行注册登记、悬挂木牌,以备交接;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离任移交制度持续深入践行与发展,延伸至乡镇长和林业保护站站长离任移交,设立了更加精细有效的保护机制。如今,苍劲古柏挺拔于蜀道沿线,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生动彰显了千年翡翠画卷,这既是生态之美,也是人文之美,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一条古蜀道、一片古柏树犹如“车之双轮”,从历史的封尘中滚滚而来,为地方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牢记“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一嘱托,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开辟出一条适合蜀道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蜀道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和符合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选择,充分凭借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景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结合发展一批与其相关的产业,以谋长远的战略胸襟和发展眼光,摒弃“短和快”政治经济观念,积极构建“蜀道文旅新发展格局”,把蜀道沿线的文物遗迹、精神文化、历史典故、石窟雕像等统筹整合起来,与高校、企业共建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产业集群基地和产学研转化基地,形成“文旅兴”带“业业旺”的大发展格局,以强大的自身优势条件吸引外部“百鸟来栖”,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蜀道文化的“金字招牌”所折射出的影响力,已远远高于沿线地区其他领域,尤其是现在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已经吹到了蜀道,这为蜀道文旅事业的发展积蓄了新的力量,势必推动文旅产业深层次“破圈出围”,更好展示出大美蜀道的文旅“颜值”,让更多人爱上蜀道。基于此,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让古蜀道和古柏树这两个“车轮”充分转动起来,乘势而上、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奋力谱写蜀道质量发展新篇章,切实把蜀道山水文韵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张耀、张跃平、林鑫)【本文系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剑门蜀道文化传承发展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调查研究”(GYSD23Z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专项课题“广元蜀道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共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SDZX24GJ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