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工到安全卫士:十年磨一剑的逆袭人生
凌晨4点,在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项目的临时板房内,一盏台灯在黑暗中倔强地亮着。许宏文轻轻掩上手中的《安全日志本》,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窗外,工地的探照灯将钢筋水泥的轮廓勾勒得棱角分明,像极了他这些年走过的路——坚硬、曲折,却始终向着高处延伸。
2016年,25岁的许宏文还是一名普通的分包电工。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某次项目临电检查中,他主动指出配电箱接地不规范的问题,并亲手绘制整改示意图。这份超出职责范围的执着,被项目安全总监看在眼里。三个月后,在项目安全总监的推荐下将他加入中建,成为项目临电安全员。“那时候我就知道,安全这根弦,绷紧了才能救人命。”回忆起初次戴上红色安全帽的那一刻,许宏文的目光依然灼热。
工棚里的“三头六臂”:安全员的硬核修炼
成为安全员的第一年,许宏文拖家带口住进了工地板房。8平方米的空间里,图纸与奶瓶共处一桌,安全规范与童话绘本比邻而居。妻子至今记得那的夜晚:丈夫左手摇晃婴儿车哄睡儿子,右手在笔记本上记录当日巡检问题,电脑里还播放着注安师培训课程。“有次孩子半夜发烧,他背着娃跑了三公里到医院,回来天没亮又去盯基坑支护了。”
这种“铁人”般的作息,成就了他的“双线作战”奇迹:早上五点,他带着卷尺和记录本穿梭于脚手架之间,单日步数从未低于2万;半夜两点,台灯下泛黄的《建筑施工安全规范》被翻烂了书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写满对规范的独到见解。2023年,他同时斩获成人高考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文凭和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工友们戏称他是“安全界的特种兵”,他却说:“安全员要是没点'强迫症',就是对生命的懈怠。”
“黑包公”的铁面与柔情:安全员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深秋,项目地下室施工正酣。许宏文在巡检时发现工人未系安全带进行高空作业,当即叫停施工。班组长急红了眼:“就剩最后两小时,通宵一次不行吗?”“一次违规可能就是一辈子!”他寸步不让,亲自示范安全带正确系法,直到所有人规范操作。这样的场景,让“黑包公”的绰号不胫而走。
但铁面之下藏着细腻。曾经有位工友得了重病,当他得知工友家庭很困难,他不假思索地积极组织各参建单位工友自发性为得病工友进行捐款救急,使生病工友及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许工训人时像霹雳火,帮人时却是及时雨。”钢筋工老张的话,道出了工地上的共同心声。
在许宏文办公室的玻璃柜里,“争先创优系统优秀员工”等荣誉证书与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并列摆放。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压力的勋章”他说。
但这位面对塌方都面不改色的硬汉,提起儿子却红了眼眶。孩子六岁生日那天,他在项目安全生产会上做汇报,手机里传来儿子调皮的语音:“老爸,我的生日愿望是你能陪我出去旅行一次。”每当有人问及儿子时,他眼里泛起骄傲的涟漪:我儿子每次写作都能拿满分。许宏文的手机屏保正是儿子最新获奖证书的照片,许宏文把其中一篇描写自己冒雪抢修配电箱的作文打印出来,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文末被红笔圈出的句子格外醒目:“我的爸爸没有超能力,但他在我心中却是最帅的奥特曼。”
站在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项目2号楼顶层,许宏文凝视着新区启动区塔吊林立的城市天际线。“每根钢筋的绑扎、每台机械的运转,都是安全长城的砖石。”抚摸着安全帽上的划痕,这位“黑包公”露出少见的微笑。从电工到“安全卫士”,他用了十年时间将人身安全绳牢牢系在时代脉搏上。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指着墙上“从零出发、向零奋斗”的标语:“安全没有捷径,就像我常说的——越硬的骨头越要啃,用心做的工程,经得起百年风雨。”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与身后正在生长的“未来之城”融为一体。在这片热土上,无数个“许宏文”正用坚守与智慧,浇筑着新时代的安全丰碑。(文、图/张潇、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