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经 >> 浏览文章

河北海兴:小渔网“绘织”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6-16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河北省海兴县苑堤头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作物产量低,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海兴县烟草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创新村庄发展计划。近年来,苑堤头村企业发展势头正劲,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渔网住了群众幸福感,出了强村富民路。

强堡垒 当先锋 让支部班子强起来

“协助党支部书记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我认为,只有让支部班子强起来,持续强化支部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和身份认同,村庄才有活力,才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打好脱贫攻坚战。”海兴烟草驻苑堤头村第一书记邢建新回忆起十年前进驻村庄时的记忆特别清晰,刻骨铭心。

驻村后,邢建新便与新任党支部书记苑仲健把抓班子、带队伍、聚合力、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定期召开村“两委”干部工作例会,强化村干部的交流学习,大小事务民主商议在会上形成。推选群众公认的15名村民小组组长,加强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的联系。推选20名党员中心户,发扬“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本职岗位和日常生活中。常态化联系各领域乡贤,积极引导乡贤能人为苑堤头村发展建言献策、出资出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以身作则赢得党员群众的好口碑。

今年2月24日,帮扶村群众为驻村工作队赠送锦旗。

十年的驻村时光,驻村工作队早已把苑堤头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用真心换取真情。而苑堤头村群众送给工作队的那面写有“驻村帮扶倾真情,心系百姓办实事”的锦旗,就是对工作队驻村十年的最高荣誉和褒奖。工作队用十年的坚守,践行了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一曲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赞歌。

抓治理 重帮扶 让村庄家庭美起来

“邢书记就像我们自家人一样,对群众太好啦!”苑堤头村的孙月芸提起邢建新眼眶忍不住泛红。“十年里,哪家有困难他都是第一个到。我那次生病,是他连夜帮忙联系医院、交的医药费。”村民杨桂芬感慨道,“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农产品卖不出去,邢书记跑前跑后修公路、找销路,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都是两位书记引领的好!”

让村庄美起来,让群众富起来,既要帮扶,也要治理,更要引领。为此,邢建新扎根基层办实事,倾情帮扶暖民心。

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工作队多方奔走,积极协调资金,带领村民修建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修好后,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农产品运输也更加顺畅。同时他还争取项目资金,完善了村里的水电设施,让村民们用上了稳定的水电。

邢建新(右)在帮助宋宗卫进行虾壳饲料称重装袋。

在产业帮扶方面,工作队结合苑堤头村的实际情况,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工作队还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授课,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帮助村民联系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在工作队的努力下,村里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的收入也显著提高。

工作队还争取协调各方资金12万余元,铺设管道300米,解决了苑堤头村灌溉农田水渠年久失修的问题,此后,村民抢收、抢种再也不为灌溉问题发愁了。

宋宗卫今年38岁,因股骨头坏死导致家庭致贫。邢建新了解情况后,主动靠前帮扶,帮助其申请大病治疗做了手术,使宋宗卫身体逐渐好转,后又结合海兴靠海地理优势,介绍他在家里做虾壳饲料,虾壳加工做法简单,一个人也能做,非常适合宋宗卫干,虽说生意小,但利润可观,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建档立卡贫困户田洪占自己经营家庭小油坊,因资金问题面临停业。工作队靠前帮扶,给田洪占争取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发动单位干部职工积极购买豆油和菜籽油,帮助田洪占解决销售难题。

产业 巧用力 让集体经济壮起来

海兴县渔网加工产业历史久,不少老百姓在农闲时期通过加工渔网增加收入。邢建新与党支部书记苑仲健以及村“两委”一同谋划,决定把这赚钱的“小买卖”做成“大产业”。结合资源优势,经多方调研考察,最终获批了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实施的苑堤头村渔网加工项目,增加新型渔网加工设备9台、附属设备20余台。2021年11月,渔网加工厂二期项目顺利实施,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个,间接带动就业30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

邢建新在帮扶村渔网加工厂查看生产情况。

在一步步稳扎稳打、实干敢干下,现该企业年产值已超2000万元,成为海兴县最大的渔网加工厂,累计带动就业5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业15户,工人年均收入4万余元。产业项目的成功实施,在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

“现如今,渔网不仅用于渔业,在养殖业、防护林保护等方面也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渔网加工厂负责人张成亮说,他从事渔网加工行业已有20多年的时间,过去家家户户手工缝制渔网,一天挣个二三十元钱,成不了规模,收益自然也不高。“现在机器织网,效率高、工序规范、品质提升,订单自然越来越多。”

渔网加工厂生意红火,也为村里的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42岁的张玉兰,每天料理完家务,把孩子送到学校,便来加工厂上班。她的工作是缝制鱼漂,工资按照工作量计算,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里有老人孩子,根本不可能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家里的事不耽误,还能赚钱,日子特别有奔头。”张玉兰说,现在厂子里有60来个工人,都是本村或附近村里的。

邢建新与渔网加工厂工人促膝交谈。

“随着厂区扩大,承包费用也随之上调。从2022年开始,苑堤头村每年有30万元的承包费用。”苑仲健说,有了这些钱,村里修道路、建广场、给老人购置慰问品、奖励大学生等,统统有了底气。

眼下,渔网加工厂的承包合同快到期了。苑仲健和村“两委”班子以及驻村工作队合计着,要将渔网加工厂做成大产业,党员干部更要冲锋在前,干事创业。“我们已经成立了合作社,打算组织群众入股,凝聚合力做大做强渔网加工产业,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再添砖加瓦。”苑仲健说。

苑堤头村将现有传统产业项目“渔网加工项目”依托给合作社进行运营,成立“海兴县兴苑网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村党支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开拓渔网销售渠道,渔网成品在韩国以及新疆、国内各沿海城市均有销售。

如今的苑堤头村正朝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目标稳步前行。下一步,工作队一如既往继续协助苑堤头村发展好、经营好合作社,做强“党建+合作社”示范品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走好乡村振兴路。 (张金元 刘超)


0
上一篇: 湖南临湘:90后店老板吕宁的“三重身份”
下一篇:GS1标准赋能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数字化转型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