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夜市一开张,别说游客了,连我这本地人都忍不住天天来逛。”武当山夜市上,何启红笑着招呼着游客。她的小店,如今成了夜市上一处新晋“人气地标”。借着“夜游武当”文旅热潮,何启红这个经营了十多年的老零售户,依托“文旅+零售”的融合改造,成功把小店做出了新模样,也走出了新路子。
近年来,丹江口市围绕打造“夜游武当、文化慢城”的目标,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在市局(营销部)积极响应下,武当山片区零售终端也在这波“夜经济”升级中焕发新机,成为展现本地文化、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载体。
夜色撬动消费新引擎,小店迎来转型新契机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沿着武当山南门广场至游客集散中心的一条主干道上,“武当夜市”人头攒动。香气扑鼻的小吃摊、极具武当元素的文创摊位与主题特色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而在夜市一隅,何启红的小店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驻足打卡。
这个曾经主营杂货和卷烟的小店,在客户经理建议下,结合“道文化+烟火气”的夜市特色进行了场景式改造。外立面融入太极图与古建筑木雕元素,内部设置文化陈列区、明信片心愿墙、道茶体验角等功能分区,既保留烟酒零售功能,又打造出兼具文化韵味与消费体验的“沉浸式终端”。
“以前天一黑,游客都回酒店了,小店也早早关门。现在不一样了,晚上七点到十点才是一天中最忙的时候。”何启红感叹,“多亏客户经理帮我重新规划布局、申请设备补贴,才有了今天这新面貌。”
文旅融合提质效,零售终端成“文化驿站”
何启红的小店转型并不是个案,而是市局在推进“终端赋能+文旅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缩影。针对武当山景区“白天看山、晚上逛街”的旅游节奏,市局(营销部)结合夜市经济发展脉络,打造“夜经济+文旅终端”示范项目群,着力将零售终端打造成“文化展示平台、游客体验空间、本地商品窗口”的三位一体新型消费场景。
以“道文化”为主题,“一店一特色”推进终端焕新升级。结合道教文化符号、武术太极元素以及游客互动需求,在多个终端布局文化打卡墙、手写心愿签、虚拟导游屏等体验装置,让消费者在购物之外,也能“沉浸式”感受文化氛围。
“我们以文促旅,以旅带商。通过文化赋能终端,使零售户不仅是商品销售者,更是本地文化的传播者。”市局营销部负责人表示,“让游客不只是买东西,而是在一次‘体验式消费’中留下关于武当的深刻印象。”
烟火人间与太极文化共融,点亮“夜经济”星图
如今,武当山夜市已成为游客夜间必打卡的旅游体验地带之一,零售终端借势焕新,既丰富了夜市业态,也为城市夜经济注入了文化底色。
“有位从北京来的游客在我们这喝了杯道茶,写下心愿明信片,第二天专门回来再带了两条当地烟,说这就是‘有温度的购物’。”何启红回忆道,“这话我听着可比卖出去几条烟还高兴。”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小店不再只是一个小商铺,而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温度的“城市文化角落”。烟火气、文化味、人情味在这里汇聚交融,勾勒出“文旅+零售”赋能乡村振兴、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面。(张宁、孔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