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的浪潮中,浙江环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动科技”)的科创板IPO申请正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RV减速器领域的国产头部企业,环动科技凭借绑定国产机器人龙头埃斯顿(Estun)实现了业绩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光伏、锂电行业景气度下滑,其高度依赖单一客户的商业模式和科创属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埃斯顿“输血式”合作难掩盈利可持续性隐忧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环动科技营业收入从0.91亿元增长至3.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4%,净利润从2021万元增至7626万元。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对埃斯顿超过50%的收入依赖——这种“深度绑定”在行业上升期曾是双赢策略,但在下行周期却暴露出致命弱点。
“当你的最大客户正在经历8亿元量级的亏损时,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高毛利神话能维持多久?这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某券商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表示。数据显示,环动科技毛利率从2021年的35%攀升至2023年的42%,同期埃斯顿净利润却从约1.9亿元持续下滑至1.33亿元,2024年更是巨亏超8亿元。这种背离的财务曲线揭示了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失衡——当终端应用市场(光伏、锂电)遭遇寒冬,机器人本体厂商首当其冲,而处于上游的环动科技却仍能维持较高毛利,这种反常现象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2024年,环动科技不得不采取“降价保量”策略,平均单价从3209元降至2764元,毛利率骤降7个百分点至35%,对埃斯顿的收入占比却进一步提升至58%。这种“饮鸩止渴”式的选择虽然暂时保住了科创板“最近一年营收超3亿”的上市门槛,但大客户依赖症已病入膏肓。
埃夫特份额“断崖式”下跌暴露产品竞争力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环动科技对另一重要客户埃夫特(Effort)的销售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25%骤降至2024年的10%,这与埃夫特披露的“2024年大负载机器人销量增长41.85%”形成鲜明对比。
在RV减速器领域,产品性能与负载能力呈正相关。据行业技术专家介绍:“500kg以上重载机器人市场是检验RV减速器厂商技术实力的试金石,这部分市场长期被纳博特斯克垄断,而环动科技在埃夫特中大机型份额的流失,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在高负载领域的竞争力不足。”
这一判断得到了市场数据的佐证:尽管环动科技宣称其产品对标纳博特斯克C/N/E三大系列,但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汽车行业,库卡(KUKA)等国际巨头仍坚持使用纳博特斯克产品。美的集团收购库卡后,后者在中国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突破35%,而环动科技在这一高端市场的渗透率几乎为零。
分拆上市必要性存疑:双环传动的“影子工厂”争议
作为上市公司双环传动的控股子公司,环动科技的独立性问题始终是监管问询的重点。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环动科技向双环传动重叠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高达46.09%、42.34%和30.47%,尽管公司声称“采购渠道独立”,但两家企业共享齿轮加工设备、原材料供应链已是不争事实。
“双环传动市值已达300亿,完全有能力支持子公司发展。在IPO资源稀缺的当下,让一个设备、供应链都未能完全独立的子公司单独上市,是否符合科创板’补短板‘的初衷?”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质疑道。更引人关注的是环动科技的毛利率异常。以2023年为例,其42%的毛利率远超中大力德(25%)、秦川机床(28%)等同行,甚至高于母公司双环传动(32%)。有财务分析人士指出:“在共享生产资源的情况下,环动科技如何实现比母公司更高的毛利率?是否存在成本分摊不公允的问题?”
科创属性拷问:模仿创新能否支撑科创板定位
在技术路线上,环动科技三大主力产品均明确“对标”纳博特斯克对应型号,其正在研发的谐波减速器又面临绿的谐波等国产厂商的激烈竞争。这种“模仿式创新”与科创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定位存在明显差距。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表示:“RV减速器的技术壁垒主要在工艺know-how而非设计原理。国内企业通过逆向工程可以做出类似产品,但在寿命稳定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指标上仍与纳博特斯克有代际差距。环动科技如果不能在材料热处理、精密加工等基础工艺上取得突破,很难真正实现进口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在反馈意见中罕见地要求环动科技控股股东承诺:若上市后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超50%,将延长锁定期。这种“层层加码”的监管态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该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深度担忧。
国产替代的十字路口:路径选择比速度更重要
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浪潮中,环动科技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其通过绑定国产机器人龙头快速做大规模的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回避高端市场竞争的发展策略,正在成为制约其长期发展的桎梏。国产替代不能只追求“量”的替代,更应关注“质”的突破。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关键转型。核心零部件企业如果只满足于在中低端市场‘内卷’,将永远无法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对于环动科技而言,IPO或许能带来短期资金支持,但如何摆脱对埃斯顿的过度依赖、如何突破高端应用场景、如何证明真正的科创能力,才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中国版纳博特斯克”的关键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