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北大地的灵山秀水间,一盏明灯照亮方寸白幕,几个影人演绎千古传奇。大悟高腔皮影戏,这门融合北方粗犷与南方灵秀的民间艺术瑰宝,正穿越时光长河,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独特光彩。近年来,大悟县烟草专卖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组织志愿者团队深耕高腔皮影戏的挖掘、保护与传承,让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文明中重绽芳华。
一、守艺:千年光影中的文化叩问
大悟高腔皮影戏的起源虽难溯确切年代,但史料记载显示,至明清时期已在大悟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这门艺术的唱腔独具特色,既吸纳了北方梆子的豪放铿锵,又融入了大悟本地山歌的悠扬婉转。按“生、旦、净、丑”行当划分的高腔、悲腔、杂腔、仙腔四种声腔,严守 “起承转合” 的古典韵律,调式则沿用与当地民间音乐一脉相承的“徵”调式。其音域虽仅十度,却在高音区盘旋跌宕,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旋律如奇峰突起,而人声接腔时从 “5” 到 “3” 的下滑落音,更添几分荡气回肠的韵味。唱词讲究韵律节奏,随剧情推进灵活变换韵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学美感。
表演风格上,“上天入地,放宝擒妖” 的夸张手法,让历史剧的厚重、神话剧的奇幻、武侠剧的激昂在方寸舞台上精彩纷呈。传统 “八人班” 的编制中,前场三人以声腔演绎人间百态,后台五人凭锣鼓击打出万马千军的气势。道具分为舞台、人物、动物、静物四大类,皮影子人服饰按文官、武官、旦角精细区分,眉眼、衣纹的每一处勾勒,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匠心巧思。
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门古老艺术正面临严峻挑战:传承人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鲜少问津;观众群体日渐萎缩,演出市场持续萎缩;传播仍局限于乡村庙会等传统场景,渠道狭窄制约着影响力的拓展。大悟县烟草专卖局在乡村振兴调研中,敏锐地发现了这颗 “蒙尘的珍珠”。为让千年光影重焕光彩,一场由“志愿红”领衔的文化传承行动,就此悄然启幕。
(图:大悟高腔皮影戏)
二、传光:志愿红点亮非遗传承路
2025年初,大悟烟草志愿者团队联合县文化馆组建专业调研小组,深入各乡镇寻访老艺人。在河口镇82岁的皮影传承人家中,老人颤抖着打开尘封多年的皮影箱,300 多个影人虽历经岁月侵蚀,仍保持着鲜明的色彩与流畅的线条。志愿者们立刻架起高清摄像机,完整记录下老人演示的 “起承转合” 四句式唱腔;用专业音频设备采集打击乐的声波数据,精准还原每一个鼓点的力度与节奏;为每个影人建立包含尺寸、材质、服饰纹样的电子档案,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载体得到数字化永生。
这仅是志愿者们推动非遗活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通过 “三进” 活动让皮影戏走进大众生活:进社区,在广场搭起临时戏台,让退休老人重温儿时记忆;进校园,邀请艺人手把手教学生操纵影人,让少年儿童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进企业,将现代题材融入传统表演,让年轻职工在光影中触摸文化根脉。累计 30 余场演出,吸引了近万人次观看,不少观众看完后主动询问 “哪里还能再看”。
(图:大悟高腔皮影戏表演)
三、筑梦:让非遗传承成为全民行动
“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独行,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接力。”大悟县烟草专卖局志愿者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如今,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腔皮影戏的保护队伍中:退休教师主动担任非遗讲解员,在社区课堂里讲述皮影背后的故事;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创意,设计出“皮影表情包”,让古老艺术融入年轻人的社交语境。
光影摇曳间,大悟高腔皮影戏正以崭新姿态走向未来。那跳动的影人、激昂的唱腔,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大悟烟草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当现代文明与古老非遗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瞬间的火花,更是照亮文化传承之路的璀璨光芒。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非遗传承的故事,正在续写更加动人的新篇。(胡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