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日照,暑气渐浓,曲阜师范大学“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扎根城乡社区,开展了一场对困境儿童帮扶与心理关怀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精准服务、温暖赋能”为核心,通过专业团队联动多方力量,为当地孤困、留守及流动儿童送去心理疏导、成长陪伴与资源支持,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儿童关爱事业注入新动能。
多维服务落地:从心灵到成长的全链条关怀
实践队聚焦困境儿童在心理、成长以及物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构建起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让每一项帮扶都精准对接需求。
心理关怀环节,团队为数十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测评,通过趣味化量表和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孩子们的情绪状态与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化关怀:为儿童每月寄送图文并茂的心理自助手册,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生活近况;将性格相近的儿童组成小组,开展“情绪彩绘”“合作拼图”等游戏化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表达与协作;为存在心理困扰的儿童安排一对一陪伴式咨询,借助沙盘、绘画等方式引导他们释放压力,累计完成个案辅导十余次,有效缓解了多名儿童的焦虑情绪。
成长研学活动则依托日照本地资源设计主题路线。在何万祥纪念馆,孩子们通过参观展品、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在白鹭湾风景区,“自然观察日记”“团队搭帐篷”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中理解合作的意义;海洋馆研学中,专业讲解员带领孩子们认识海洋生物,拓展知识边界。每场活动均融入安全常识、法治小故事等内容,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必备技能。
微心愿帮扶注重物质与精神双重关怀。团队征集儿童们的心愿清单,涵盖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物资需求,通过链接爱心资源逐一落实。在万达影城举办的圆梦仪式上,孩子们通过心愿卡展示、集体观影、互动游戏等环节,将收到礼物的喜悦转化为对成长的期待,最后写下“给一年后的自己”存入“时光信箱”,形成长效情感联结。
多方协同发力:构建社会化关爱网络
活动的顺利推进,得益于“专业引领、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效能最大化。
“三级联动”机制为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团队联合山东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心理测评与干预的科学性;日照市民政局统筹协调学校、社区等场地资源,保障活动落地;基层社工站负责前期摸排与儿童组织,精准对接服务对象。三方分工明确、高效协作。
“社工+志愿者”队伍强化服务力量。2名持证心理咨询师主导专业服务,15名实践队成员负责活动策划与执行;数十名志愿者经系统培训后,承担数据录入、场地布置、安全看护等辅助工作。针对家长群体开设的5场专题课堂,通过线下讲座与线上分享结合的方式,为家长们普及了儿童心理识别、亲子沟通技巧等知识,构建“家庭+社会”协同关怀模式。
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扩大了服务覆盖面。万达影城免费提供研学场地并支持观影活动,爱心企业捐赠图书、文具等物资价值超项目总投入的50%,社会组织提供活动经验支持。团队建立资源使用台账,定期通过市民政局官网、微信公众号公示物资流向与服务进展,确保公益过程透明可追溯。
实践价值凸显:从即时帮扶到长效影响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困境儿童带来直接关怀,更在个体成长、社会协同、人才培养等层面产生深远意义。
对儿童个体而言,活动有效填补了成长支持缺口——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掌握情绪管理方法,研学活动拓宽了视野,心愿实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关怀。
对社会层面来说,活动推动了儿童关爱体系的完善——“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的协同模式,为困境儿童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通过媒体宣传与典型案例推广,使更多人关注困境儿童群体,带动更多社会人士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的公益氛围。
对实践队而言,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方案,在与儿童、家长以及社区的互动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中民生需求的理解。实践队总结形成2个典型服务案例,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目标。
这场青春与童心的相遇,不仅为日照的夏天增添了温暖底色,更让困境儿童关爱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人文关怀力量。
图为实践队老师在为儿童做心理辅导。通讯员冯端瑞供图
图为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全体合照。通讯员宋莹供图
图为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与全体儿童的合照。通讯员侯炳旭供图
(马黎 冯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