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北京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呷哺呷哺集团")推出“凤还巢”计划,首批21位合伙人中,多数为一线核心骨干。他们不仅是员工,更是门店的“主人”。
计划推行三个月以来,这项被关注的计划推行的如何?我们寻访了四位首批“吃螃蟹”的人,试图从他们的故事里,窥见这场实验如何真实地改变着一个个具体的人,以及他们手中的那家店。

陈诗萌:十五年的“老臣”,与第一次的“心安”
在北京南城的呷哺呷哺大兴新辰汇店,陈诗萌在和同为合伙人的店经理研究营收报表。他们看着成为合伙门店后的首月、次月报表,估算着第三个月的营收能否再次呈现一个增长趋势。
2008年入职,从餐厅经理到营运经理,陈诗萌是呷哺呷哺集团体系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老臣”。她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运营环节,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但当“凤还巢”计划开放时,她依然感到了久违的兴奋与忐忑。
“兴奋是因为,我们等了太久。餐饮圈很多品牌都有合伙人,我们内部也一直期待着。”她回忆道,“忐忑是因为,这是真金白银的投资,也是对自己过去十五年的一次检验。”
成为合伙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合伙人门店的资格,有多位经理竞争。总部设置了层层关卡:日常管理、历史业绩、团队建设、顾客满意度……“那段时间,压力很大。”陈诗萌坦言,“京南区的区总帮我做了全面的分析,最终能入选,我想除了业绩,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意愿和契合度。”
她最终拿到了呷哺呷哺大兴新辰汇店5%的股份。对她而言,变化的起点并非来自股权证书,而是来自一份从前她关注不到的“数据”。
“集团给到的数据支持,是超乎我预期的。”她特别强调这一点,“财务部门会提供极其细致的运营数据,成本、支出、损耗,事无巨细。”她举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例子:在门店装修阶段,工程方的报价单出来后,总部的核算部门会亲自到现场,重新测量每一个细节。“连墙面拐角的金属转角条,他们都会拿着尺子重新量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
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致,让她感受到了集团对合伙人门店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话。“这是实实在在的精力和人力支持,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心态的转变,在七月和八月的利润报表出来后,达到了顶点。
“七月份,我看到利润分成是9.6万。八月份,超过了10万。”说到这里,她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说实话,投资之后心里一直悬着一块石头,总想着价值回报。看到这两个月的数字,尤其是还在增长,我心终于安了,晚上睡觉也踏实了。”
她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这家店的店经理(持股15%)在拿到首月分红后,兴奋地跑来与她“八卦”,互相打听分到了多少钱。“店长当时就信心满满地说,下个月要做到多少利润,还主动提出可以做社区引流。那种被点燃的热情,是之前很少见的。”
如今,常有其他区域的同事向她取经。她总是告诉他们:“集团的支持是系统的,数据是透明的。你们可以先自己算一笔账,我相信算完,你们就会想加入。”

常明朗:十六年区总的“让利”与“育才”
作为在呷哺呷哺京南区工作了十六年的区总,常明朗对呷哺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工作关系。当他第一次听说“凤还巢”计划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没有一丝纠结”。
“我在呷哺十六年,是跟着企业一起成长的。我第一感觉是,集团这次是把实实在在的利润,让给了内部合伙人。”常明朗持股10%,但他强调,他的投资额仅占这家店装修费用的10%。“集团的原则很明确,就是把合伙人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在他看来,相比于外部加盟,合伙人模式的优势在于,前期的加盟费、设备、人员培训、宣传等大头支出均由集团承担,合伙人只需投入一部分资金,便可共享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品牌红利。
但作为管理者,他更看重这个计划对“人”的激发。
他分享了一个近期在门店培训时遇到的故事。一位店经理合伙人向他反映,有顾客在线上购买了折扣很高的双人餐外送券,却要求到店堂食。“这位店经理很纠结,她服务了顾客,但又很担心,如果这类情况多了,会增加门店的人力服务成本,影响实际营收。”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常明朗说,“放在以前,她可能不会想得这么深,或者觉得这是集团该考虑的事。但现在,她会主动思考如何在不影响顾客体验的前提下,减少门店的营收损失。这就是主人翁意识的觉醒。”
他观察到,成为合伙人后,员工们会自发地讨论如何增加客流、如何做引流,在等位区会主动思考能做些什么来留住顾客。“大家是发自内心地想多招徕一些顾客,多增加订单。”
对于未来,常明朗的期待超越了单纯的利润。“我希望能开出更多的合伙人门店,让更多优秀的员工有机会挣钱,也愿意留下来。”常明朗认为,人稳定住了,对自己的团队管理是一件好事,“餐饮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很多人干几个月就回老家或转行了。但如果让优秀的人成为合伙人,他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规划、有期待,他会愿意在这家店、这个行业里深耕扎根。”
王志远:新店突围的“扫地僧”与“算盘经”
呷哺呷哺北京中海大吉巷店,坐落在一个崭新的商圈。对于京西区区总王志远来说,这家店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挑战。而他,正是这家店的合伙人之一,持股10%。
他用两个词概括成为合伙人的感受:“利益激励”和“调动积极性”。
“我开会从来不跟他们讲大道理,我就跟他们算账。”王志远的管理风格带着北方人的直爽,“7月份分红是多少,你持股比例多少,相应能拿到多少钱。数据一摆,他们自己就明白了。”
这家店最大的挑战在于“新”。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商圈,让消费者知道这里有一家呷哺呷哺?王志远和他的团队使出了最原始也最扎实的一招——“扫地式宣传”。
“当时因为甲方原因,施工期有将近两个月,时间比较宽裕。我们就利用这段时间,把周边1.5公里,甚至3公里的区域都扫了一遍。”他回忆道,团队走访了周边的写字楼、教育机构、社区活动中心,不厌其烦地向潜在的顾客介绍即将开业的商圈和他们的呷哺门店。
“3公里外的顾客,通常是不会知道这里要开一家呷哺的。我们还发动了周边其他呷哺门店帮我们宣传。”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开业前,就不断有上班族和居民前来咨询开业时间。开业当天,这家与商场同步亮相的门店,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这家店有一个露天区域,本是优势,却成了今年北京漫长雨季里的“阿喀琉斯之踵”。“一下雨,露天区就没法接待,客流影响很大。”王志远坦言,“我们本来对7、8月的业绩很不乐观。”
但结果出乎意料。在成为合伙人门店后,尽管8月的雨天比7月还多一周,门店的业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保持了稳健增长,在区域内维持在中上游水平。“是合伙人们的干劲,弥补了天气的不足。”他总结道。
对于回本周期,他预计7-8个月即可。而他对于一年后的期待更为宏大:“我希望这家店的月业绩能再提升50%。我更希望,看到更多曾经离开呷哺的有能力的同事,能因为这个计划而回来,我们一起再做点事情。”
郭晓芳:从店长到“老板”的感恩与干劲
郭晓芳,呷哺呷哺北京中海大吉巷店的店经理,也是这家店持股比例最高的合伙人——15%。2014年入职,十年光阴奉献给呷哺,她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六月听说集团可能启动合伙人机制时,她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区总王志远。“我把所有能问的细节都问遍了:要投多少钱?我的业绩符合标准吗?我还有哪些不足?”她笑着说,那种期待和迫切,至今记忆犹新。
最让她感到“被照顾”的,是集团对于分红周期的调整。“本来计划是季度分红,但我们一线员工每个月都有开销,用钱的地方多。跟集团反映后,很快就改成了月度分红。”这件事让她觉得,集团是真正站在一线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
成为合伙人后,她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了。她分享了一个处理客诉的案例:一位老年顾客在来店就餐的路上自己磕碰了,却要求门店赔偿医药费。
“以前会觉得,反正有集团专门的部门来处理,我不需要太操心。但现在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店,不能砸了招牌。我会非常关注这件事的后续,会去想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我怎么能处理得更好。”
她的“主人翁”意识,更体现在积极的“引流”行动上。她不再被动等待顾客上门,而是主动出击。集团提供的联名周边,如动漫贴纸、小文具,成了她引流的神器。“我们不会硬推销,就是以送小礼物的方式,快速传递门店的活动信息,很多顾客都很喜欢。”
最让她自豪的,是一次“电梯奇遇”。她在电梯里结识了一位做团队旅游的国际友人,后续通过持续维护,用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赢得了对方的信任,最终成功接下了一笔1000元的团餐订单。
“这件事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她眼神发亮,“让我觉得,我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为我的店带来生意。这种为自己干的感觉,太棒了。”
不到三个月,她的投资已回本超过三分之一。“我算过,最晚一年就能全部回本。现在挣得比以前多,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自己的事业。”对于未来,她充满干劲:“我觉得,加油干就完了,业绩一定会回报你的。”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启动的“凤还巢”计划,已为呷哺呷哺集团带来实际的利益。据呷哺呷哺集团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相关门店经营表现突出,餐厅利润率均在30%以上,投资回收期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10个月。呷哺呷哺集团还将持续拓展合伙人门店,预计2025年年底合伙人门店将达到11家。
为进一步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凤还巢”计划分红比例也向一线员工进行倾斜,给予一线员工最大的分红比例。与此同时,呷哺集团为合伙人提供从选址评估、营建支持、人员培训到运营督导、营销策划的全周期支持。
(注:文章中的陈诗萌、常明朗、王志远、郭晓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