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正在观看展出的列车模型 作者:王玉实 / 来源:中经视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逐步搭建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就是坚持区域发展全国“一盘棋”思想,依托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区域战略,不断提高区域战略统筹能力,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战略的比较优势和叠加效应,着力推进区域战略间要素市场联动、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基础设施联动、体制机制联动、国土空间联动和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五联动一融合”),在联动融合中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
推进要素市场联动,着力提升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和成色
要素市场联动是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我国国土空间广阔和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通过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不断打破地方自我封闭的小循环,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率先在区域战略间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破除阻碍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商品、要素、资源、服务等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顺畅流动,不断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环境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持续提高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和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加快提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在高标准市场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跨行政区一体化市场建设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率先在区域重大战略之间开展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五统一、一开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协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率先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跨区域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积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四大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和积极性,依托四大区域板块毗邻交界地区,积极探索跨行政区一体化市场建设新机制,发挥市场促进良性竞争和深化区域分工的作用,助力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让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创新链产业链联动是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主要纽带,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将推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着力解决不同区域战略间创新链产业链“隔空相望难牵手”的困境,通过“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共建园区”等灵活形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在不同区域战略间的无缝对接,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使区域战略在联动融合发展中“握指成拳”,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区域战略联动融合,聚力破解科技短板弱项,协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我国广阔的战略纵深优势,不断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潜力结合起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联动,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将我国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沿江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溯江而上梯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推进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西城市群之间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联动,高水平推进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不断把黄河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河。
推进基础设施联动,促进区域战略间“硬联通”
基础设施联动是推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依托“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畅通区域战略间的“硬联通”,构建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区域重大战略中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上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四个高质量发展极点,以联通四个高质量发展极点的交通骨干通道为“纽带”,加快构建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钻石型”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畅通高质量发展极点之间的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促进极点之间的便捷联系和要素的顺畅流动,加快形成连接各发展极点的经济发展轴带。依托资源承载力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通道,提升位于通道上及沿线毗邻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交通通道变成经济廊道,打造联动不同区域战略的经济“纽带”。同时,聚焦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深入推进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在深入推进国内区域战略间“硬联通”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国际相关区域的“硬联通”,助力我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体制机制联动,促进区域战略间“软联通”
体制机制联动是推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我国区域战略涵盖的区域既是发展高地,也是体制机制创新高地,促进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除了推进区域战略之间的“硬联通”之外,还要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把区域战略高质量发展的个性化探索与区域战略之间的集成式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围绕体制机制互学互鉴,促进区域战略间的“软联通”。通过区域战略间的“软联通”,普及推广区域战略在各自领域发展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和更宽的领域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凝聚区域高质量发展合力,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复制推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充分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优势,复制推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区域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大江大河治理,复制推广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在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岸产城的进程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新模式,而且长江、黄河本身就联动我国东中西部,是衔接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和重点区域板块的重要纽带,在其他流域加快复制推广长江、黄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聚焦高水平开放,复制推广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和做法。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力求实行最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2025年底,海南自贸港实现全岛封关运作,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成型,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试验田。通过实践探索,海南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一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区域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经验借鉴。
推进国土空间联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国土空间联动是促进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空间基础,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立足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根据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农业空间的合理性和城镇空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中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联动不同区域战略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更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遵循生态保护客观规律,保持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打通联动不同区域战略的生态廊道,逐步消除“生态孤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以生态保护的“含绿量”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空间基础,同时,发挥农业空间在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生态屏障作用,打造能更好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空间。依托“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进一步畅通陆桥通道和长江通道“两横”以及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三纵”综合交通通道,促进通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间的联动融合发展,促进南北互动、东西交融,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推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是促进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突破点和试验田,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虽然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仍受地区分割和行政藩篱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瓶颈路”“断头路”、生态环境领域的“邻避效应”、产业发展中的过度“内卷”等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就是依托区域战略内部或区域战略之间的重点区域,通过区域一体化探索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和行政分割,把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变成经济“通道”,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规划共绘、产业共兴、科技共创、设施共建、生态共保、社会共享”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跨行政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进区域利益共同体建设,增强跨行政区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不断实现“1+1>2”的合作效应。围绕区域战略内部重点区域或区域战略毗邻交界区域,先行开展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不断积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经验。京津冀的通(州)武(清)廊(坊)、长三角的青(浦)吴(江)嘉(兴)、黄河流域的郑(州)洛(阳)西(安)、黄河金三角(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山西临汾和运城)、东北的吉南辽北蒙东六市(辽源、抚顺、通化、通辽、铁岭、四平)、鄂豫皖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黄(冈)信(阳)六(安)等围绕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开展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持续推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范围,在区域战略“缝隙”间走出协同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区域战略间紧密“牵手”,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贾若祥
本文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25年度重点课题“推动区域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编号:A2025051010)阶段性成果。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