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调 研 >> 浏览文章

山西新文旅新产业耀眼三晋遍太行

2025-10-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刘越山   加入收藏


刘越山/摄

表里山河、丰富的文物古迹,厚重深远的历史脉络广受世人关注;新文旅新产业在黄土高原、太行之巅尽展新篇。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近年来以多元路径破解能源发展瓶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做了生动实践。

 

树理小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素有“千年古县、如画沁水”之美誉的晋城市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交汇地带,隋朝由永宁县改称现名,距今已达1400余年,是山西省第五个“千年古县”,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更是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沁水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沁河沿岸有柳氏民居、窦庄古堡、湘峪古堡等15座明清古堡,全县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高达667处。名人辈出的沁水,还是“铁笔”“圣手”、中国文学“山药蛋派”创始人、人民作家赵树理的诞生地。近年来,沁水重点打造树理小镇,通过修复赵树理故居、打造沉浸式文学剧场、开发非遗文创等,让“山药蛋派”的泥土芬芳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刘越山/摄

树理小镇位于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属3A级旅游景区,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的示范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树理小镇2024年1月由山西树理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小镇以沁河流域为主脉络,以千年古村尉迟村为主阵地,围绕“四区一环”规划布局,打造树理书斋(艺术创作区)、树理故居(文化体验区)、文化产业园(亲子游乐区)、灵泉湖(灯光演绎区)、书香路环线。

走进赵树理故居,但见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四合院,经过历时3年的保护性修复,如今已成为触摸“山药蛋派”文学脉搏的重要窗口。修复团队秉持“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复原了砖雕墀头、木构窗棂,连院中的老枣树都保留着最初的生长姿态。正房堂屋内,斑驳的八仙桌上摆放着赵树理生前使用的钢笔和砚台,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的创作岁月。故居内,复原的“农民书屋”,摆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通俗读物,亦有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的《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展示。

夜幕降临,树理小镇的沉浸式剧场拉开帷幕,随着悠扬的板胡响起,身着粗布衣衫的“小芹”从观众席中站起,唱起人们熟悉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实景剧《小二黑结婚》见证着“二诸葛”如何算命、“三仙姑”怎样在打谷场上说媒、一对年轻人在老槐树下自由恋爱。沉浸式实景演出让年轻观众见证认识了“山药蛋派”文学的魅力。据统计,沉浸式剧场自开放以来,已演出800余场,接待观众超15万人次,已成为山西文旅的新网红打卡地。

树理小镇总经理马翠翠告诉《经济》记者,树理小镇通过融合亲子游乐、灯光演绎、文化体验与艺术创作等多种元素,打造出了一个集观光、教育、观景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游客带来一场动静相宜、雅俗共赏的旅游体验。古朴的青砖灰瓦百年老院与光影交织的沉浸剧场相融共生,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设计齐驱并行,树理小镇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新时代的故事。

马翠翠介绍,树理小镇采用了“党建联建+国企主导+集体参与”的模式,整合政府、企业与村集体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文化、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小镇布局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运动体验及夜游经济等多元业态,黄金周期间日流量达2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收益超过50万元,促进就业500余人。文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本真,更赋予了文学内涵和时代审美,形成了“树理文创”特色品牌。目前已开发非遗文创产品12大类200余种,带动周边200余名手艺人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尉迟村前些年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而如今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已有200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中有的成为剧场演员,有的开办起了文创店,有的从事电商直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树理小镇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既塑形更铸魂的乡村振兴道路在沁水正越走越宽广。谈及发展前景,马翠翠告诉记者,树理小镇将继续以文化为核心,创新探索“文学赋能乡村”的发展路径,通过系统梳理赵树理文学脉络,将古院落改造为集创作、研学、交流于一体的作家小院,形成“一院一主题”的文化空间矩阵。将定期举办“树理文化大讲堂”,举办文学讲座。同步推进“赵树理文学奖永久颁奖地”申报工作,借助奖项影响力构建“创作—评奖—传播”全链条,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经典诵读会、乡土文学创作营等,使树理文化从晋东南走向全国,形成“以文聚人、以文兴业”的良性循环,以“互联网+文旅”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郎壁村: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交织新画卷

 

在沁水县郑庄镇,郎壁村宛如一颗被精心雕琢的明珠,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与百里沁河经济带的双重滋养下,以独特魅力绽放光彩。近年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产业项目为突破口,巧妙整合红色文旅、生态休闲、特色农业三大元素,全力打造红色休闲康养小镇,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之路。

郎壁村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是革命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厚重的土地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村内庄严肃穆的红色纪念馆里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郎壁村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文旅项目,修复了多处革命遗址以及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红色文化教育变得鲜活、生动。不仅使游客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郎壁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曾经寂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非凡,红色文旅成为郎壁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刘越山/摄

地处百里沁河经济带的郎壁村,周边自然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村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沿着沁河漫步,岸边绿树成荫,游客划船、垂钓,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郎壁村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村里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和特色水果以及中药材种植,这里的苹果、核桃等水果,品质优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中药材种植则与当地药企合作,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为了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村里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同时,村里还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的郎壁村,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红色休闲康养小镇,成为周边更多人向往的地方。

 

龙骏艾柯:从“煤炭黑金”成功转型为“生物基绿金”

 

在沁水县郑村镇侯村村,有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原材料经过高速混合、挤出压片、吸塑成型、刀模裁切等工序最终蜕变为餐桌上可降解的环保餐盒。这些印着“龙骏艾柯”标志的产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等30余座城市,更以全国第一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生物基餐饮包装领域的标杆企业。山西龙骏艾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赖煤炭资源的村办企业,用1年时间便完成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的惊天逆转,其转型轨迹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的时代脉搏。

公司总经理马卓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2018年,侯村村正经历着煤炭产业退潮后的阵痛,村党总支书记韩小抗带着村民代表赴江苏考察时,江苏龙骏环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物基材料生产线让这群“煤老板”看到了新曙光。他介绍,龙骏艾柯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注册资金2432万元。公司产品是以可再生的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材料的生物基食品包装。与传统的塑料制品相比,生物基食品包装具有绿色环保、安全放心、性能卓越等优势,符合国家“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而且,产品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都已达到或者超过同类石油基材料产品的水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产品已获得ISO9001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一项——一种耐水性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实用新型专利三(七)项,注册“鑫智圆”商标,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晋城市人民政府授予“晋城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被晋城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产品技术工艺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被列入工信部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绿色设计产品”示范名单,在生物基餐饮食品包装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马卓告诉记者,近年来,龙骏艾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通过“支部领办、集体建厂、人人入股、村村分红”,趟出了一条“党建加产业、黑色转绿色、先富带后富、福利变红利”的发展路径。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村集体和村民通过资金入股,按所持股份获得红利,已走上“强村富民”快车道。

作为工信部首批“绿色设计产品”示范企业,龙骏艾柯的转型发展不仅关乎一个村庄的命运,它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跃迁,当传统煤炭村的黑色记忆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基材料生产线上的绿色光芒,这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成功转型。就像龙骏艾柯展厅墙上镌刻的那句话:“每一克淀粉的蜕变,都是对绿色未来的承诺。”

 

沁水“冷门”三文鱼:“游”出乡村振兴新赛道

 

在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一条条银鳞闪烁的三文鱼正从碧波荡漾的鱼池中欢快跃出,一路“游”向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的餐桌。这个曾被视为“冷门”的产业,如今已华丽蜕变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三文鱼养殖基地,年产量突破900吨,年产值超4000万元。山西沁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涛对记者笑着说:“在黄土高原上养三文鱼,是不是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可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新常态’!”


刘越山/摄

沁水县地处太行山深处,距离最近的海洋,直线距离超500公里,他们怎样孕育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三文鱼可是冷水鱼界的‘娇贵公主’,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近乎苛刻。”王涛介绍,张峰村水库的水质常年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而适宜的水温也为三文鱼提供了良好舒适的生长环境。

据介绍,张峰村的村民靠种玉米为生,辛辛苦苦干一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到1500元。2016年,返乡创业的胡进富独具慧眼,看中了这片荒滩的潜力。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毅然启动了三文鱼养殖项目。80亩河滩地、20年租赁权、1000万元投资,被村民称为“疯子项目”。可如今“疯子项目”实现了华丽转身,已建成了43个标准化鱼池、420平方米的孵化车间,年孵化鱼苗超200万尾,曾经的荒滩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三文鱼养殖的挑战,不只是水质和水温这么简单。2023年夏季,一场持续的高温天气席卷全国,多地三文鱼养殖遭遇重创,鱼群纷纷“中暑”死亡。然而,沁泽农业的鱼池里,鱼群却依然活跃自在,仿佛丝毫没有受到高温的影响。这都是缘于科技的赋能,破解了难题。三文鱼养殖的成功,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整条产业链的层层涟漪,延伸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村民们不出村来养殖场工作,一个月就能挣到4000元。有个名叫张鹏的小伙子原本在外地打工,听说家乡的三文鱼产业发展得很好,便毅然返乡当上了养殖技术员,如今年薪已超8万元。

“我们的三文鱼已经‘游’进北上广深的高端超市,每公斤售价超200元,仍然供不应求。”据王涛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三文鱼深加工产品,计划三年内将年产量提升至1500吨。而更远大的目标则是打造“华北冷水鱼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山区县发展特色养殖,让“冷门养殖”这颗种子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冷门”变“热门”,“冷门产业”变成了“热经济”。在张峰村的墙绘上,一幅“三文鱼跃龙门”的彩绘格外醒目。张峰村的这条从黄土高原游向全国的“三文鱼”,探索出了“特色种养+生态旅游+科技赋能”的新路径,改写了山西农业的版图,为全国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沁水样本”。2025年8月,沁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评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山西现代农业的标杆。

 

隰县:千年古刹小西天展现“爆火”文旅价值

 

2024年8月20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引发全网关注。其公开的游戏取景地大部分来自山西,其中,临汾隰县小西天被称为该游戏爆火的“最大赢家”。

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一公里的凤凰山巅,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据险而筑,突兀险峻,形胜佳妙。小西天原名千佛庵,因大雄宝殿内塑有佛像千尊而得名,是东明禅师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佛教禅宗寺院。后因“重门”门额题有“道入西天”,又为区别隰州城南原有的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为小西天。距今已有近390年历史的小西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市十大特色景点之一。小西天整个寺院依山叠造,构思巧妙,高低有别,错落有致,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其最主要的精华是大雄宝殿,宝殿内满堂悬塑艺术,贴金敷彩,金碧辉煌,精巧玲珑,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仅大雄宝殿的彩塑精品就占全省明清彩塑作品的4%以上,而这些佳作仅塑于面积只有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内,堪称佛教彩塑艺术之瑰宝,名扬海内外。讲解员介绍,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全堂彩塑是我国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彩塑艺术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尤为珍贵的是殿内梁架上用沥粉贴金制作的彩绘属于皇家彩绘,造价昂贵,实为罕见”。

小西天还有楹联之美、文化之美,第一道山门两侧的“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底,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清朝知县李嵉龄亲撰的“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大雄宝殿挥毫留下的“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以及僧舍两侧两小门门额的“疑无路”“别有天”等,都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隰县文旅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直播节目的热播和央视《正大综艺》栏目组的拍摄,以及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小西天作为游戏题材取景地,国宝“小西天”为外界更多人所知晓,许多人纷纷前来观光打卡。据介绍,小西天景区所在的隰县,常住人口只有9万多人,但2024年国庆假期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10月2日这一天景区游客更是突破了16000人。“爆炸性热度”使小西天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双双展现出来。今年上半年,小西天累计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文商旅综合收入2.2亿元,商品售卖、古装体验、小吃品鉴、《黑神话:悟空》动漫周边等经营活动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隰县由此也跻身“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

 

“一颗梨”托起隰县农民富裕梦

 

隰县,还是著名的“中国梨乡”,作为“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隰县盛产的玉露香梨个大皮薄、核小肉细、水多糖高,广受消费者的喜爱。凭借《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热度,隰县的千年古刹与万亩香梨正“齐头并进”。近年来,隰县紧盯“梨果示范县、生态康养地、区域中心城”三大目标,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积极打造全域、全龄、全季文旅精品路线,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4年,隰县梨果再获丰收,总产量1.92亿斤,总产值4.8亿元,其中玉露香梨产值2.3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带动全县80%的土地栽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梨果、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80%的农户依托梨果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梨果还出口美、加、英、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大增。“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其机械化生产模式获全国推广。


刘越山/摄

隰县果品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隰县将玉露香梨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以“三化六高”举措倾力推动玉露香梨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智慧化引领、普惠性受益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作为玉露香梨的核心原产地与最佳优生区,隰县历经40余年的培育发展,已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物流、营销于一体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约占全国玉露香梨总面积的50%,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已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刘越山/摄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隰县近年来还固化体系树品牌,设计了“隰”字标品牌符号,注册“隰县玉露香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隰县玉露香·稀有好梨”形象识别体系,隰县玉露香梨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品牌价值达到87.43亿元。2024年开展了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升级大会,重新对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元素进行了规范,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主体达到135家。野里垣公司成功获得“山西精品”“圳品”评定,获得“我喜爱的山西商标品牌”电视大赛金奖。隰县还积极健全机制护品牌,建成了农业大数据中心,提高产业“追溯、监管、品控”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梨果质量安全“公信力”,被国家质检局确定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县。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隰县积极推动梨果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梨果+”多业态发展格局。并积极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多元化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带动农户稳定增收,用“一颗梨”托起全县农民的小康梦、富裕梦。

—————————————————————————————————————————————————————————————————————————

从隰县小西天的灯火到太行山民宿共同体的致富,形式多样的新文旅正在三晋大地轮番交替上场:太原以“歌迷经济”点燃消费热潮,古县城引入“元宇宙”让游客与虚拟晋商互动;大同广武滑雪场串联长城遗址打造“冰雪+边塞文化”特色IP,凭地缘优势成为京津冀“后花园”优选;运城凭借根祖文化与忠义文化吸引四海宾朋;云冈石窟通过3D复原技术让北魏造像衣纹纤毫毕现;晋祠水镜台全息剧场将年轻观众占比提升1倍多;临汾洪洞大槐树景区“AI家谱查询”让寻根之旅更具参与感;运城盐湖将死海漂浮与养生餐饮结合;晋中“低空游+古建俯瞰”项目填补高端体验空白;高平潞绸园转型文旅综合体织工变导游、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异彩纷呈的“文旅+”,正在太行之巅超越着产业的范畴,成为文旅富民的最好注脚,成为山西彰显文化自信、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迷人的晋城心底的家、忠义运城耀华夏,三晋大地上一组组鲜活的文旅新案例昭示出一个最为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含金量”不在矿产,而在文化、在文明,拥有表里河山、“华夏文明坐标系”的山西,正在绽放出无比璀璨的文化光芒。


0
上一篇: “飞”常经济 蓄势待“飞”
下一篇:记者手记 办企创业要学蜜蜂专注而守规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