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调 研 >> 浏览文章

记者手记:在这清新洁净的高原上

2025-09-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刘越山   加入收藏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重要省份,是地球第三极的壮丽画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亚洲巨龙的生命之源,被尊崇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以及“中华水塔”。从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汩汩清泉汇聚成流,就像大地上的血脉,滋养着华夏大地,维系着亿万生命生生不息。

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这高原之上,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与淳朴善良的人民共舞其中、和谐共生,构织成这个世界最美的和旋乐章——林木与我共舞,山水与我同笑。

 

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答卷

 

2025年8月上旬,记者来到青海调研,感受它的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生态奇美。藏羚羊,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放眼望去,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曾经沙化的湿地,也重现了往日的生机,成为候鸟的天堂。绿意盎然的草原,显露着生机勃勃。

在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青海人民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早期的克服万难在崇山峻岭中修筑起一条条“天路”,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到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起一座座水电站,点亮高原的灯火;再到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让世界看到青海的美丽和神奇。咬牙坚持,勇往直前,早已融入到青海人民的血脉中。在三江源,牧民们更是放下牧鞭,担当起生态管护员的巡护责任,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守护着羚羊、雪豹和高原的每一寸绿色,为全国的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

有着多年法律工作经历,曾在新疆、福建任过职的青海省省长罗东川表示,青海近年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生态环境在担当作为中提质增优。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国土绿化624万亩、防沙治沙14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4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土壤环境质量清洁稳定。青海建立了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和问责机制,首次与甘肃签署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生态文明之路在高原大地越走越宽广。

 

龙树画苑:全免费的非遗艺人起航“摇篮”

 

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青海人民不仅锻造了坚韧的体魄,更孕育了博大包容的文化胸怀。这种胸怀,在黄南州同仁县的热贡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南州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施建华眼中,热贡艺术是黄南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全州旅游开发的重要“板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束耀眼的“奇葩”,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它更是大美青海宣传平台上一张世界级的“金名片”。施建华告诉远道而来的记者,热贡,藏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热贡艺术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造型艺术,始于13世纪,主要分布在隆务河流域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村落。地处吾屯村的龙树画苑,更是被称为热贡文化传播的“使者”,非遗艺人起航的“摇篮”。

龙树画苑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是后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扎西尖措和“大国非遗工匠”、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曲智。他们从1989年首次带徒弟至今,已培养了900名热贡唐卡艺术人才。龙树画苑打破了传统的唐卡绘画传男不传女的观念,是第一次带女徒弟学习唐卡艺术的学校。尤为感人的是,画苑对学徒“全免费”,免费招收全国各地学员,教室、住宿、食堂一律免费,不管是哪里人,无论什么民族,也无论是男是女,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均可前来。

近年来,龙树画苑还广招生活困难可以作画的残疾人士,只要热爱唐卡艺术,就可以在学校免费学习、管吃住、发放补助金等。从2013年起,画苑用于学员吃住、购买绘画用品、生活补助等已累计投入2700余万元。目前正在培养的徒弟有170人。龙树画苑负责人完德尖措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徒弟从初来学习到被培养成职业唐卡画师,约需6年或7年的时间,给他们发放的补助和为他们绘画等用品的支出,也会从刚来时的每年8000元递增到每年120000元不等。而发放补助的原因只有一个:希望每一位学徒有所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唐卡技艺的学习。

据完德尖措介绍,通过集中培训传授技艺、招收学徒、非遗抢救性保护等方式,龙树画苑30多年来培养了900名徒弟,其中,已出师的730人,他们均已成了职业画师,实现了“一人学艺、全家致富”,直接带动和辐射带动了2200多人就业,也为唐卡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传道、授业、解惑”,画苑始终恪守对学员的言传身教,教方法、教经验,把创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使年轻学员少走“弯路”。

龙树画苑没有身份歧视、没有种族隔阂的艺术氛围,展现了青海人民的博大胸怀和对多元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珍视。在这里,艺术超越了民族与语言的界限,成为心连心、心相连、传递美好、互帮互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因为长年公益性培养唐卡艺术人才,龙树画苑院长曲智先后荣获“青海省好人榜”、黄南州州级劳动模范等;曾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的画师完德尖措,2025年9月3日被特邀到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式。龙树画苑也于2024年3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5年5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在龙树画苑所在的黄南州,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当地百姓对远在千里外的天津市的深深感谢。仔细了解后,原来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因“对口支援”而紧密相连。自2009年起,无数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干部作为天津市援青干部人才的重要力量,陆续奔赴黄南州,扎根高原,建功立业。在这片距离家乡千里之遥、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的土地上,与黄南州的2万群众共同缔结了深厚的“山海情”,并结出累累硕果,使得格桑花在青海的大地上越发绚烂夺目。

 

拉面人:淳朴诚信显人间真爱

 

自1989年在厦门第一家“化隆拉面店”开始崭露头角,如今已经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化隆拉面产业,年营业额已高达100多亿元,成为化隆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致富品牌面”。但是,让人感动、难忘的是,每遇地震等地质灾害,化隆拉面人没有丝毫犹豫,背起锅碗瓢盆,带着面粉调料,奔赴受灾地区。在简陋的帐篷里,熟练地和面、拉面、煮汤,为灾民端上热气腾腾的拉面,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无论是2021年10月初山西省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还是2023年12月中旬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的地震灾害,都有化隆拉面人现场支锅灶、免费送温暖的景象。一碗碗热腾腾的拉面,展现了化隆拉面人的责任担当,也是代表青海人民送上的温暖祝福。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明芳的介绍,让记者深受感动。

近年来化隆拉面人还开展“爱心拉面”进社区、敬老院等公益活动千余次,并打造“石榴籽”工作室,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店4000余家,将青海的风景画和特色文化融入餐馆装饰中,推广青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旅游资源,将牦牛肉干、青海酸奶等特产摆放销售。在各地开起的拉面店也成为展示化隆形象的“窗口”,促进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塔尔寺里没有商业浪潮裹挟的喧嚣

 

高原净土塔尔寺,有着超脱尘世的宁静。在这里,没有嘈杂的叫卖,也没有任何诱导消费的指引,一句话,它没有任何利益的算计。它有的,只是僧人虔诚诵经的低语,和微风轻拂经幡的声音所交织成的洗涤心灵的梵音。

在塔尔寺,未被商业化侵蚀的还有已经创办了40多年的藏医院。藏医院始终秉持着“庄严国土、利益众生”的佛陀教诲,解除疾苦,服务众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藏医院不收挂号费,医生问诊细致周到,药价低廉合理,且药效显著。稍感风寒的记者在此只花了30余元,买了两盒药,只吃了两次,便体验到了何谓“药到病除”。得知我以前没有吃过藏药,医生还特意给我留了电话,说吃药过程万一有什么不适,就给他打电话,很是无微不至。

宛若明珠,不染尘埃,散发出神圣而纯粹光芒的塔尔寺,毫无商业浪潮裹挟的喧嚣,只有对信仰最本真的坚守。


刘越山/摄

坚守本心,不慕虚华,青稞酒的酿造也是如此。以青海最大的酿酒企业天佑德酒厂为例,他们严格遵循世代相传的酿造工艺,从青稞的筛选、发酵到蒸馏,始终秉持着“让用户喝得起好酒”这一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前些年,有酿酒企业受别人涨价的影响,便也“跟风”将价格提到“1499”,甚至更加“离谱儿”。但青稞酒从不在价格上与谁对标、向谁看齐,他们从不搞、也看不惯“随波逐流、任意涨价”的浮躁之举。“质优价低”深深烙印在青海酿酒人的情怀里。一杯青稞酒,成为青海人民淳朴、诚信、善良品格的缩影。

在这高原之上,在这高原之上的净土上,壮丽的山河和淳朴的人民,正在奏起时代的华章……


0
上一篇: 青海:三江奔流 奏出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下一篇:省级足球联赛让消费“破门”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