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调 研 >> 浏览文章

“清凉经济”带起“火热消费”

2025-08-27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秦云龙   加入收藏


秦云龙/摄

今年夏天,我国电力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大关,这相当于150亿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山东、江苏、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刷新纪录。与此同时,一场消费热潮也在大江南北上演,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冷饮厅前,购买者排起了长队;各大城市的商超、便利店中,“冰杯”成为畅销产品;美团数据显示,“避暑游”搜索量大幅上涨,西北、东北等清凉之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冷资源”与“热经济”的猛烈碰撞下,暑期“清凉消费”变得愈发火热。




秦云龙/摄

这场“冰火交响”的消费热潮背后,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牧场将1760米海拔的清凉包装成“南方呼伦贝尔”;江西省靖安县中源乡840家民宿组成的“避暑组团”,把每立方米10万个负氧离子转化成户均10多万元的年收入;贵州省六盘水市,则凭借“绿色凉都”品牌让煤炭之城实现旅游收入对传统能源的反超。数不清的山山水水正通过“气候+业态+文化”的重构,完成了从生态资源到经济资本的跨越。与此同时,经营主体也凭借敏锐的嗅觉,在“凉经济”领域开展“微创新”,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移动冷吧”开进了景区,浙江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在海外成为爆款,在各大网购平台的“避暑神器”专区里,降温喷雾、冰感坐垫等销售火热。这些看似微小的产品迭代,串联起“需求洞察-技术破局-场景再造”的完整链条,清凉消费超越“降温”本身,演变为品质生活的新注脚。眼下,政策的精准滴灌与市场的澎湃活力,正共同奏响全民参与的“清凉经济”交响曲,全国各地依托气候资源、文化特色和场景创新,将“清凉”转化为消费动能,成为拉动夏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8月的晨光漫过九岭山南麓,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在薄雾中渐次苏醒,这座地处赣西北的小乡镇,共拥有1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年平均气温15℃,夏季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间气温只有22℃,因此在民间谚语里有“身上无棉,莫上中源”的独特气候印记。如果说中源乡是一个“天然空调房”,其清凉密码则写在绿水青山间,藏在生态数据里。作为靖安县“文旅美县、生态名县”战略的重要片区,中源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10万个,堪称“天然大氧吧”;1794米的最高海拔与800米-1000米的主避暑区落差,让夏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2℃—26℃,比省城南昌低6℃—10℃,昼夜温差带来了“昼穿单衣夜盖被”的独特体验。“一凉两干三无”的民谚则精准概括了中源乡的优势——凉快、干净、干爽,无苍蝇、无蚊子、无空调,天然规避了传统避暑地的闷热与机械制冷的局限,这样的生态本底,让该乡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来自南昌的刘先生一家已在中源乡的民宿里住了半个多月,他对《经济》记者表示:“城里38℃的高温烤得人发慌,在这里早上起来要加件薄外套。周边能爬山、能玩水,晚上还有夜市,老人孩子都能找到乐子。”像刘先生这样的“暑期常客”,每年夏天都有3万多人在中源乡纳凉避暑,他们“寻凉”而来,更带着对生态的认可留下。





秦云龙/摄

中源乡清凉资源的价值转化,始于民宿产业的蓬勃生长。2018年,该乡仅有278家民宿,到今年这一数字已激增至近840家,床位突破3万张,其中三星级以上民宿达192家,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30万元。民宿经济的“滚雪球”效应,让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乡,实现了从“种庄稼”到“卖气候”的华丽转身。合港村的曾广钦是这场转型的典型代表,他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去年收入突破10万元,“以前种水稻,遇上旱涝年景就发愁,现在做民宿,客人提前两三个月就订房,连春节都要收拾房间迎客”。如今,中源乡的民宿类型也日益丰富,既有“璞源”“九岭山房”等主打设计感的中高端民宿,也有“野塘隐夏”“垴上朴宿看”等获评省级星级的特色民宿,更有悦榕府、怡福居等康养项目入驻,形成“高中低”梯度民宿供给体系。去年,中源乡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1亿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避暑旅游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黄金产业”。

中源乡的“旅游旺季”是每年的7月—9月,每到这个时节,来自天南海北的“避暑候鸟族”便会如约而至。70岁的南昌市民王大娘带着家人刚入住三坪村的农家山庄,她翻着两个月的包月订单笑着告诉记者:“每人每月2000元含食宿,比在城里开空调还划算。晚上睡觉要盖薄被,早上起来能看见山雾,这才是真正的避暑。”为了让“候鸟”住得安心、玩得舒心,中源乡的配套服务同样“贴心”,从南昌出发的避暑清凉专线班车票价最低至19.9元;三坪村的早市上,1.5元一杯现磨豆浆、1元一个热乎韭菜合子、3元一斤农家豆腐,物美价廉的自产果蔬、土猪肉琳琅满目,“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享农家乐”的休闲模式,让游客既能感受乡土温度,又能触摸生态脉搏。记者站上三坪村周边的半山腰向下俯瞰,只见白墙红瓦的民宿群与层层叠叠的森林、稻田相映成趣,山风掠过,传来的是游客们的欢笑嬉戏声。如今,这个曾因“山高路远”略显闭塞的山区乡,已经将绿水青山变成了“幸福靠山”,并拿下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AAAAA级乡村旅游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中源乡客家避暑小镇更成为江西避暑旅游的“金字招牌”。

无独有偶,盛夏时节,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八角寨的云雾在海拔800多米的山顶翻涌,来自湖北的游客张女士倚着观景台的栏杆,享受着清风吹拂。“这里比老家低10多度,而且随手拍一张照都是大片。”她翻着连日拍摄的风景照片感慨。邵阳的清凉,同样镌刻在生态底色之中,全市60.7%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天然屏障,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1760米的海拔让7月均温定格在19℃,绥宁县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万/cm³的负氧离子浓度造就“天然疗养院”。在洞口县罗溪瑶族乡,94.1%的森林覆盖率与隐秘的溪谷流水,共同绘制出“天然空调房”的生态图谱,这些写在小气候图谱中的数字,让邵阳夏季接待游客量激增。

今夏,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依托气候资源,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推动“冷资源”向“热经济”转换,为清凉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黑龙江省推出“避暑胜地·清凉龙江”百日行动,以哈尔滨国际啤酒节、漠河北极光节等为核心,联动康养、研学、自驾等业态,并围绕“十大主题线路”打造夏季全域旅游体系。海南则依托丰富的滨海资源,开展“反向避暑”营销,共发放4000万元夏季旅游清凉消费专属补贴,覆盖交通、住宿、景区门票,并对50岁以上游客免费开放25家4A级以上景区,推动“上山下海”多元避暑场景。江西省文旅厅则发布了16条“赣鄱清凉”避暑线路,涵盖城市游、山水游、文化游、露营游等多种玩法,串联起全省优质资源。当下,多地以政策为引领、市场为导向,深挖“冷资源”潜力,北方省份依托气候优势,打造避暑度假区,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南方山区凭借高山气候发展清凉经济,从夜间、室内到清凉峰峦,炎热夏季的“冷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炙手可热的经济新增长点,带动就业增收,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微创新”带火“清凉消费”

 

“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冰块是吉卜赛马戏团让马孔多居民付费观赏的神奇存在,而在今夏,“冰”不仅是消夏解暑的利器,也是消费市场的“清凉顶流”,从商超、便利店到网购平台,一场以“冰块”为载体,围绕“即时清凉”的消费变革正迅速蔓延。

8月1日,烈日炙烤着南昌水产大市场,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水汽。一家冰块作坊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将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冰砖迅速装入泡沫箱。“大冰块卖26元,小冰块卖13元!”据负责人介绍,自入夏以来,他们每天都会从清晨忙到深夜十一二点。不远处的冰店同样热闹,店主忙着给生鲜摊主递冰块,“天气热,很多办酒席的也来买,降温效果很好”。一箱箱冰块被迅速搬上货车运往各地,成为解暑降温、食品保鲜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因冰块市场需求井喷,全国各地在供给侧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山姆会员店推出的2公斤装“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以22.8元单价引发热议,上线首日即告售罄;盒马鲜生750克袋装冰块持续霸榜,回购率超高。河南郑州中牟一制冰厂内,运冰货车排起长龙,今夏高温致海尔工业园等企业用冰量增20%-30%,该厂日均产冰约300吨仍供不应求。据负责人介绍,除传统工业用冰外,景区需求激增,高透冰、定制水果冰等创新产品占销售额1/3。这类透光度高、造型精美的冰块广泛应用于文旅场景,既满足降温需求,又成为亲子互动道具,订单量持续攀升,企业正开足马力保障供应,助力“清凉经济”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暑期清凉消费场景不断迭代,也催着“冰块”产品形态进化,冰杯成为撬动大市场的“小支点”。《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的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到明年,中国冰品与冰饮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630亿元。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某零食店,记者看到购买冰杯的学生们络绎不绝,据店员介绍,1.9元/个的冰杯进货当天就会卖出去一半,第二天基本都能销售一空。面对冰杯火热的市场消费需求,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巨头也加速布局,农夫山泉推出了2公斤装“纯透食用冰”,伊利强调“一杯一调”搭配属性,蒙牛以“冰+一切”理念触达年轻群体。新品牌则深耕差异化赛道,其中,“玩果森林”以超20%果汁含量的芭乐柠檬冰杯突围,上海晓德食品则转型商超定制服务商,“冰力达”推出月球冰、情侣杯等特色造型,通过场景化包装强化品牌辨识度。与此同时,冰杯形态也突破传统方块局限,衍生出适配洋酒的圆球形、茶饮专用月牙形及去棱“摇冰”等创意款式,部分品牌则融入了可食用的花瓣、金箔元素,打造高颜值社交单品。

时至今日,全自动制冰生产线高效运转,冰杯智造工厂通过精密模具实现个性化定制,冷链物流网络与冰品云仓体系加速布局,更有“冰品专线”打通运输动脉,全链条协同发力推动“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制冰相关企业达3.68万家,行业10年来持续高位运行,2024年全年注册量突破7107家,同比激增24.07%;今年热度更甚,截至7月9日新增注册企业已达7596家,上半年注册量同比增幅高达180.94%,市场对“冰块经济”的强劲信心可见一斑。在此背后,则是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与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上游智能化设备大幅提升产能效率,中游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满足多元需求,下游冷链物流与专属运输通道构建起高效供应链,这种全链条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更催生了冰淇淋、预调鸡尾酒、即时饮品等新型消费场景,推动传统冰块消暑需求向品质化、场景化消费升级迈进,供需两端良性循环持续释放市场潜力。

当国内的“冰块”在消费市场掀起热潮之际,中国智造也正在科技助力下,在全球消暑市场掀起东方旋风。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空调出口额达93.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其中对欧盟出口量激增43.2%,金额创同期新高,达37.6亿美元,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温控领域的硬核实力。与此同时,清凉消暑领域各种创新产品的涌现更为亮眼。8月初,河南许昌胖东来商场为户外员工配备的“空调服”引发全网关注——绿色荧光外衣内置强力风扇,形似“救生服”却带来清凉体验,这种兼具实用性与科技感的产品迅速走红电商平台,主流款式搭载2个—4个风扇,售价100元—300元不等,长续航、快速降温及温度可调等特性精准契合市场需求。无独有偶,浙江义乌制造的太阳能风扇帽则在海外社交平台爆红,这款集太阳能续航、多风扇降温及防蚊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产品,已成为欧美、中东等地户外工作者的“解暑标配”。

“清凉经济”的活力密码藏在义乌的小商品中,当地商户依托“短视频引流+跨境电商”新模式,将清凉电器玩出新花样:从手持到挂脖、头戴式,再到喷雾风扇,琳琅满目的产品以“小而美”的创新精准捕捉国际需求。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地超过50%的商户可以实现“7天打样、30天量产”的柔性供应链,并已规划冬季热风款等升级功能,展现出中国制造敏捷响应市场的硬实力。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的到来,这场由炎热引发的产业革命仍在深化,从传统消暑产品的迭代升级到智能防暑装备的推陈出新,“清凉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构消费图景。

 

多领域发力唱响消费“冰火之歌”

 

炎炎夏季,高温改变的不只是自然生态,更是消费行为,当白昼和室外成为“闲置时段”和“消费短板”,夜间经济与室内消费场景则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当室外热浪裹挟着40℃高温炙烤大地,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的焦岗湖畔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奇幻景象——推开“冰帘洞天”景区隔温门的刹那,寒雾裹挟着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扑面而来。在这里,人们身着棉衣棉裤,脚踏防滑链,在零下5摄氏度至零下10摄氏度的冰晶王国里感受“一秒入冬”的极致反差。


秦云龙/摄

“好冷啊!太冷了!”一群孩子嬉笑着搓动通红的小手,呼出的白雾与冰墙折射的七彩光影交织成梦幻画面。来自安庆市的游客李伟一家刚结束奇妙之程,仍难掩兴奋:“中午1点顶着高温进来,穿上景区准备的全套御寒装备,进门后瞬间就像掉进了冰箱!”她的眼镜蒙着薄雾,手指轻触悬挂着冰凌的穹顶,“这种体验太震撼了”。作为淮南唯一室内冰雪文旅项目,“冰帘洞天”自今年1月开业便持续升温,项目负责人乔元国介绍,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冰雪王国日均接待量达千人,周末及节假日更是突破3000人次。“我们特意控制每次进入的客流量,确保每位游客都能获得优质体验。”乔元国表示,“冰帘洞天”景区采取衣物装备与门票捆绑销售的策略,免除二次消费顾虑,并针对儿童优化穿衣流程,配备安全头盔和防滑链提升安全性。

记者走进这座华东地区最大的梦幻冰城,仿佛闯入《冰河世纪》里的电影场景,地上地下空间精心打造“地下冰宫”“冰雪漂流”“穿越虫洞”等主题区域,4万平方米造雪覆冰面积构筑起磅礴的冰雪奇观,冰帘垂坠如银河倾泻,冰瀑奔腾似玉龙盘旋,冰乳石群宛如凝固的浪花,孩子们在S形弯道上体验冰雪漂流,穿越卡拉法特隧道时发出阵阵尖叫;二层设置的恒温休息区,让冻得脸颊发红的游客得以喘息回暖。“以前夏天只能往山里跑,现在这里就能看真冰!”带着研学团前来的老师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周边学校的热门实践基地。景区不定期推出的冰雪主题演艺活动,将科普知识融入趣味互动,让孩子们边玩边学。据乔元国介绍,目前“冰帘洞天”景区正在开发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户外嬉水项目,未来将与室内冰雪形成冷热互补,打造全天候休闲综合体。乔元国透露,景区运营方江苏海宝冰雪文旅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全国布局10余个冰雪项目,淮南项目凭借独特的地下冰帘溶洞景观脱颖而出,“很多游客专程驱车数百公里而来,有的甚至当天往返南京、合肥等地”。在他看来,这种反季节消费恰恰印证了“清凉经济”的巨大潜力,这类沉浸式清凉消费场景的走红,既满足了人们对避暑纳凉的品质需求,也折射出旅游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活力。

除了室内的各种冰雪游玩项目之外,夜间经济凭借其独特的时间优势与多元业态融合,正成为拉动“清凉消费”的重要引擎,“昼伏夜出”让各地夜宵市场愈加火热。入夏以来,南昌的夜晚被美食香气与人间烟火笼罩着,当暑热渐消,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入各具特色的夜市街区,开启一场场味蕾盛宴。在青云谱区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飞机造型路灯照亮老街,青砖黛瓦间飘散着水煮、烧烤、奶茶的诱人气息。“这里既有本土风味,又有独特氛围。”市民刘伟边逛边赞。920米长的街区汇聚百余家商铺,客人进进出出,员工们忙碌不停。除餐饮外,精品零售、美业潮牌等多元业态同步发力,从红谷滩金街到绳金塔美食街,从紫荆夜市到豫章后街,南昌各大夜市里,大排档炊烟升腾,小龙虾、冰啤、烤串交织成夏夜交响曲,几十元即可解锁多种风味。

此外,全国多地紧扣避暑主题,以创新思维重构夜间消费场景,通过文旅融合、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让“凉资源”变身“热产业”,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经济画卷。在江西省,山水景区纷纷开启“夜模式”争夺流量密码,九江市修水县的鹿鸣谷景区率先打出惠民牌,推出为期10天的免门票夜游活动,7月12日单日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世界名山庐山则依托平均气温较山下低10℃的天然优势,精心策划“孙悟空大战哪吒”“牯岭1886·奇妙故事夜”等10余项夜间主题活动,亲子家庭占比显著提升,成为今夏最热门的避暑目的地之一。与此同时,非遗文化也正成为夜间经济的点睛之笔,南昌市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将千年文脉融入现代光影艺术,打造的千盏诗词灯笼长廊巧妙嵌入《滕王阁序》经典名句,单日吸引超5万人次打卡,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则推出“八公仙境 奇幻夜游”项目,运用声光电技术勾勒出山石轮廓,林间荧光步道与脚下变幻的星河交相辉映,构建出如梦似幻的夜游奇境。

清凉经济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命题下的生动实践,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孕育着消费升级的无限可能。这个夏天,电力负荷的红色警报与清凉消费的红色浪潮同频共振,从赣西北山间到塞北草原,从民宿庭院到城市商圈,这场跨越地理经纬的“冰火之歌”,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鲜活见证。它揭示着消费升级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供需匹配,而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创造性回应;它印证着发展逻辑的跃迁,从资源消耗转向价值创造,从单一避暑走向全链增值,这股由清凉需求催生出的经济暖流,是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0
上一篇: 记者手记:最高端的竞争是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