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调 研 >> 浏览文章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蓝图”绽放出多姿

2025-07-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刘越山   加入收藏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一瞥 刘越山 / 摄

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产业新城蝶变升级,“通武廊”改革试验取得创新突破,天津市武清区近年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京津走廊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中国式现代化武清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武清地处京津之间,位于天津市西北部,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共处京津冀核心位置,是京津发展主轴上“一轴四城”之一。“千年运河、百代沧桑”,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早迄元朝,“漕运之冲”的武清就曾呈现出我国北方商贸文化枢纽“潞水帆樯”的繁盛,留下许多盛景和传说。而今,素有“京津黄金走廊”之称的武清,是京津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武清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天津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武清区委“3+1+1”工作思路为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高地。同时,以龙头企业带动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为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培育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类主体”,推动200余个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落地,铁科院、特变电工、诺禾致源、怡和嘉业等龙头企业齐聚武清,“灯塔工厂”“智能工厂”“柔性共享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武清全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2025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33.82亿元,同比增长6.1%。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从“谋篇布局”到“全面起势”的华丽转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蓝图勾勒”到“立体绽放”开始。

2025年7月上旬,《经济》杂志社记者驱车来到京津产业新城,洁净的街道、高耸的楼宇、整齐的厂房、川流不息的车辆,楼宇间绿植郁郁葱葱,园区内碧水蓝天,一座现代化的新武清正在拔地而起。

 

以科技创新策源推动“新产业之城”发展

 

2023年9月,《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经天津市政府批复实施。京津产业新城按照“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整体布局,积极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京津产业新城位于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首都经济圈的核心范围。优越的区位优势,使人身处产业新城,可以实现“半小时进京入卫、一小时上天下海”。京津城际铁路在武清设站,还有16个高速路出口。据了解,京津产业新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N”功能承接平台之一,是“通武廊”一体化先行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之一。


刘越山 / 摄

创新决定着发展,在京津产业新城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发机构正在相继落地,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加快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汇集。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国重实验室成功落地,清华超滑项目等3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累计建设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1家,区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9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16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4家、雏鹰企业494家、瞪羚企业38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34家。京津两地优秀创新成果正在武清加速转化。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京津产业新城着力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一核”为21.98平方公里的科创先导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多点”为依托91.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等7个产业功能区,打造高端产业新引擎;“全域”为推动“一城一带一商圈”融合贯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力打造“3+3+4”产业体系,即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核心部件、新材料3个优势产业,布局未来智能、DNA存储、新型储能和前沿新材料4个未来产业。近年来累计引进项目7000余个,引资到位额约1200亿元。形成了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轻工6条特色产业链条。聚集艾默生、麦格纳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0余家,丹佛斯、特变电工等行业龙头企业200余家。

 

京津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 美丽生态科创样板城

 

环境也是生产力。在城市设计方面,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在充分挖掘武清独特气质、独特精神、独特文化,进一步理清发展内核、发展内涵、发展实力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共享服务、生态筑底、人文塑韵“五元耦合”理念,确定了“一中心、三组团、一社区”的功能布局。其中,中央创新区CID深化环中央湖整体空间形态与建筑组群,规划了“一湖一带两基地”,即创智央湖、总部经济带、智能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基地;产业加速组团规划了未来方城,智能科技、生物医药转化社区,打造科技企业总部集聚区;产业提升组团依托现有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升级一批、转型一批、收储一批,打造六个特色“园中园”;新兴产业组团以产业高端化、规模化为重点,规划了国家级重大产业项目预留区、龙头企业灯塔基地、隐形冠军制造集群;综合服务社区打造水绿交融、活力充沛、宜居宜业的品质生活社区。科创先导区努力打造“生态+创新”的全域公园网,有机连接公园、绿地、水系,形成串联成网的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营造生态与创新交融的新场景。


“企业之家”前的雕塑 刘越山 / 摄

今年上半年,京津产业新城公司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坚持项目为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引育、开发建设、资本运营、产业服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科创先导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多领域合作落地落实,目前已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109个。同时,也积极营造科创氛围,坚持“请进来”,成功主办“生物医药产业校企握手链接会”“2025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等活动,邀请院士、专家、企业家同时登台,链接创新与产业,推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生根。坚持“走出去”,发挥天津市医疗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作用,赴北京、安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参与展会、论坛、中小型会议40余场,拓展项目资源,提高新城曝光度。与此同时,还积极发挥“企业之家”会客厅功能,举办各类活动10余场,链接高校院所30余个、院士及高水平专家项目80余个、投资机构30余家,形成了浓厚的产业氛围。

目前,京津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正持续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贯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积极引入一批产业链“研转产用”一体化项目和专业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平台与产业功能区、区内企业高效互动,发挥科创引领、产业引领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0
上一篇: 体育消费“引擎”轰鸣
下一篇:记者手记 服务他人的能力决定着自身发展的高度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