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调 研 >> 浏览文章

文化消费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07-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秦云龙   加入收藏


秦云龙 / 摄

夜幕降临,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灯火如昼、游人如织,曾经的宇宙瓷厂已化身为艺术天地、创业天堂,游客们有的揉捏陶土,有的挑选瓷器,直播镜头将千年瓷艺在云端展现;在安徽省安庆市集贤时空文创园,废弃的老水泥厂在艺术加持下,被改造成可玩、可感、可体验的创意空间,工业“锈带”蝶变为文化“秀场”。

当前,文化与新业态、新技术的碰撞融合之下,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秦腔的苍劲唱腔借由短视频传播裂变,黄梅戏在直播间赢得戏迷的“云喝彩”;在非遗匠人手中,古老技艺嫁接新材料与新产品,实现“活态进化”。与此同时,线上带火了线下,创新盘活了传统,技术重构着生态,街头巷尾、剧场剧院里听戏看剧的人摩肩接踵,苏绣、蜀绣等非遗服饰成为时尚新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让文化“富矿”流金淌银。


秦云龙 / 摄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比2023年增长7.1%,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新业态营收占比持续提升。这场由内需牵引、创新驱动的文化实践,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更以“文化+”的融合力和开创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底蕴深厚、活力奔涌的新路。

 

从“老厂房”到“新消费”,工业遗产重生

 

在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始建于1972年的白鳍豚水泥厂,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2017年,该厂整体搬迁,历经6年沉寂之后,于2023年开始焕发新生,摇身一变成为“集贤时空文创园”:巨型水泥储料仓变身哲思殿堂“时空仓”,废弃的熟料库地基取土后被改造成为“桩坑艺术馆”,数十个铁皮罐错落排列成别致的“铁罐部落”餐饮区,就连废弃的养猪场也变成了“猪圈咖啡馆”。这里,拒绝大拆大建,坚持“坚决不砍树、尽量不拆房”,以创意为笔、艺术为魂,推动着“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场”转变。




秦云龙 / 摄

走进占地300余亩的集贤时空文创园,除了5000余条随处可见的各种正能量语录之外,各种巧思焕活的艺术创造随处可见。2017年水泥厂搬迁时为方便设备运出,一面墙体被粗暴锤开一个不规则大洞,面对这道工业“伤疤”,园区创始人朱林寿却捕捉到灵感,将其转化成为一个连接水泥厂过往与文创园未来的象征性门户“时空之门”,历史以最意外的方式获得新生。在临时的文创仓库中,墙上挂着各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创意画,画中的钟表可以转动,破旧门板上的柜子可以打开,不小心被打翻的水桶,变成了画外潺潺的流水,据悉这样的作品共有1800多幅。而集贤时空文创园真正的魅力,则深藏在老厂房的华丽变身里,据负责人介绍,“这里90%的建筑是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只是加以整修加固,再注入创意灵魂”。曾见证水泥厂辉煌的销售中心是工人口中的“黄金屋”,高峰时每天的现金流水超200万元,如今已变身为服务大众的“老兵时空餐厅”,烟火气十足。以前的修理车间早已没有了机油味,取而代之的是几十米长、数米宽的“长桌宴”,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寿山奇石、陶瓷、珍贵木料制作而成的404道“菜肴”摆在圆桌上、盘子里,辣椒、大蒜、马蹄、乳猪、烧鹅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负责人介绍,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只天然的肉石熊掌,“这只熊掌石,皮、肉、骨色泽分明,阳光下油光锃亮,看上去和真的没有任何区别,前段时间我还看到几只苍蝇落在上面,连它们都被骗了”!除此之外,原来水泥厂的大礼堂也华丽变身为“中国民居场景馆”,一幅极其震撼的浓缩版“民居长卷”跻身于其中,78栋微缩珍品民居——傣族竹楼、江西婺源民居、福建土楼、湖南吊脚楼等分布在绝美的山水田园之中,构建出一幅“现实版世外桃源”。据负责人介绍,虽然受限于场地没能实现1:1的民居还原,但每座微缩民居均由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竭力还原每一个细节,“每栋房子的建筑成本约为3万元—4万元,耗时两年半建成”。

而在曾经的水泥包装车间,一幅幅远观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烙铁画十分吸睛。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室内艺术馆珍藏着许多素有“平面雕塑”之称的烙铁画,这些作品是电烙铁和木板的天作之合,看上去十分写实。根雕馆则是集贤时空文创园二期唯一的地面展馆,其中藏品很多都是“巨大沉重”的根雕作品。走入其中,威严的秦始皇根雕像,郑和下西洋盛景的巨型“海上丝绸之路”长桌,精美绝伦的“西施浣纱”等形态各异的巨型根雕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很多的根雕作品,都在展示着“木石奇缘”——树木将石头紧紧包裹,浑然天成,在艺术家的手里,木头和石头分别被雕刻成风格迥异的造型,展示出和谐的艺术之美。

在集贤时空文创园区,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几十米高的巨型蓝色罐子,从外面看去这只是传统水泥厂的标配,“原来每个罐子能装1万多吨水泥”,而今这里名曰“时空仓”,已化身为哲思空间。走入其中,《经济》杂志记者看到几十米高的水泥罐圆形穹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孔灯”,据负责人介绍,实际上这些都是切割之后嵌入双层钢化玻璃形成的小孔,自然光线倾泻而下,光影的形状、大小、深浅随时间推移精准变幻,“在这里,时光流逝非常具象化,并且一直不断地转动”。一个罐壁上,老子与孔子巨幅画像分列两旁,似乎正在进行一场古今对话,另一个罐内达摩祖师静坐,头顶上是变幻流动的光线与时空。

在整个水泥厂的改造过程中“生态优先、变废为宝”的理念贯穿始终:原生梧桐树被一棵棵保留,甚至为古树生长空间“开洞”让路;建设桩坑艺术馆挖掘出的8万方—9万方土石,用于垫高原厂区的平坦地面,塑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园区摒弃传统租赁模式,采用创新的合作分成机制,“收租金不如共成长”,负责人表示18个院子,每个小院的店铺都由老板亲自设计,“我们搭建舞台,激发商户的创意和经营热情,共同营造出‘艺术就在生活里’的浓厚氛围”。如今,集贤时空文创园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二期正在打造国内罕见的1.5公里‘空中艺术长廊’,这些走廊将串联起102栋老厂房,形成18个主题艺术馆集群”。记者看到,建筑群里,如铅笔、尺子、烧水壶、煤炉子等各种巨大的造型建筑已清晰可见,“这些老建筑每一栋都会根据其建筑特色设计成为一件大型艺术品,102栋建筑就是102件艺术品,因此也被称为大地艺术馆”。自2023年10月一期开放以来,集贤时空已成为当地文旅新热点,累计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3万人次。这座穿越半个世纪的工业遗址,正以艺术和文化之名,重写属于自己的、充满生机的时代叙事。

无独有偶,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昔日的“宇宙瓷厂”也已蜕变成为全国文化产业标杆——陶溪川文创街区,如今这里不仅是“景漂”青年的造梦空间,更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国际窗口。最新数据显示,陶溪川已累计吸引2.1万名艺术家和创客入驻,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164万人次,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陶溪川直播基地作为文化消费的“线上引擎”,截至去年登记注册的陶瓷商家超9400户,日活跃直播间达1200个,全年商品交易总额突破50亿元。基地通过“进阶式孵化”模式,为传统陶瓷商户提供从短视频制作到跨境物流的全链条服务,仅2024年“春秋大集”期间,便带动线上交易额同比大幅增长。线下业态中,陶溪川以“原创力”为核心构建闭环生态,每周举办的创意市集汇聚1200余个摊位,总长不过数百米的街区新厂西路的两条支路,摆过摊的手艺人却有2.86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陶溪川内的“邑空间”双创平台是原宇宙瓷厂的烧炼车间,该空间通过动态考核机制,从市集中筛选优质创作者入驻,目前已经孵化了众多的原创品牌和小微企业,成功率在98%以上,一些店铺从这里出发逐步成长为年销售数千万元的大企业。陶溪川的“年轻化”战略成效显著,目前街区注册的青年手艺人近3万名,平均年龄28岁,其中还有很多“洋景漂”,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在此设立工作室。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陶溪川正推动“文化+”深度融合,其打造的“陶然集”等IP活动已举办三届,累计吸引超50万游客参与沉浸式艺术体验,今年夏季活动更引入泥塑、艺术装置、非遗火秀等现代与传统碰撞的项目。正是文化的赋能与加持,让宇宙瓷厂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遗址到“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标的华丽重生,文化不仅让宇宙瓷厂这座工业遗产“活”了起来,也让陶溪川成为全球创意经济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生态

 

戴上VR头盔,尝试亲手“修复”兵马俑的青铜马车;输入一句诗词,AI瞬间生成水墨动画;在5D影院里,飞跃山海一次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成为全国文旅消费的新常态。如今,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从文化展示的“辅助工具”跃升为产业生态的“重构者”,在激活市场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逐步焕发新生机。

浙江海宁素有“中国皮革之都”之称,这里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3秒产出一只皮夹,全球每三件皮衣便有一件出自这片土地。如今在科技加持下,海宁皮革已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文化流淌的重要阵地。在海宁许村镇的纺织车间里,《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龙舟祥瑞》的传统纹样正以新形态“生长”在家纺面料之上。近年来,许村家纺以“文化+科技”为双轮驱动,将经典文化意象转化为设计元素,融合蚕丝织造、云锦织造、漳缎非遗等技艺,推动家纺产品向高附加值文化产品转型。很多企业依托AI算法创新设计流程,精准解析用户需求,高效生成多样化设计方案,为时尚产业注入科技动能。目前,海宁市的设计产能已占据全国新款皮装设计总量60%以上份额,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正让非遗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而放眼全国,在更加宽广的领域,数字技术正以“修复存续力、激活表现力、扩大连接力、重塑生产力”四重逻辑,让文化在当代社会脉动中真正“活”起来。

走进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的星际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通过MR(混合现实)体验了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戴上专业眼镜,逼真的六尺巷出现在现实空间中,站位变化触发不同场景交互,耳边响起的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生动解说词。星际数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文化场景的数字化复原,与此同时其自主研发的“AI有声产品”与“AI绘画工具”,融合了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角色合并”“书籍智能解析”等诸多功能。记者站在该公司自研的设备前,在界面上选择感兴趣的场景、角色、画风等各种标签,然后拍照录入人脸,系统就可自动生成融合用户面部特征的动态漫画角色,甚至一部短剧中的男主角,也变成了记者本人。“可以文生图,然后再生成动态漫,以及短视频,这为我们节省了大量制作时间和成本。目前我们会将国内的剧换成其他国家的人脸,然后再发布到日韩、泰国和欧美等地区,这样可以让当地人更有代入感。”星际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雪松表示。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星际数科主要业务包括小说、漫画、短剧等几大领域,据曹雪松介绍,在小说方面该公司已签约了2万多名作家,拥有6万多部作品版权,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小说,“这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生成漫画并且拥有版权”。在强大的内容生态库基础之上,星际数科利用先进的AIGC技术,制作各种符合市场需求的爽文短剧、文旅短剧及动态漫产品,效率大幅提升且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在星际数科某科幻小说有声化项目中,AIGC技术交出了一份“高效答卷”:传统制作需耗时3个月、成本超10万元,而通过其AI工具,团队仅用2周便完成全流程制作,效率提升超80%。在漫画创作领域,星际数科的“AI绘画工具”搭载“图生图”“局部重绘”“动态漫制作”等核心功能,可将小说文本自动转化为分镜脚本,并生成风格多样的画面。内部测试显示,一名创作者借助该工具,仅需半个月即可完成一部中篇漫画,人力成本直降70%。技术底气来自星际数科的专利储备,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9项AI领域发明专利授权,覆盖语音合成、图像生成等关键技术节点,为效率提升筑牢了基础。

从文本到有声书,从小说到动态漫,星际数科的AIGC正在重塑创作生态,同时也为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助推。2024年6月,星际数科将总部从北京迁至安徽安庆,“我们希望通过动态漫的方式,将各地的景区、非遗和农特产品等打造成全国范围的IP,无论是安庆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宣传”。曹雪松介绍,作为安庆文旅产业协会会长单位,星际数科今年将与协会120多家文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打通全域资源壁垒。“我们将一起围绕岳西、宿松、潜山、桐城等地的旅游资源、研学项目进行内容制作和宣传,通过新技术、新场景和新手段来对其进行更好的宣传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星际数科企业展厅看到,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IP数字人“安安”(代表安庆)和“小际”(代表星际数科),不仅可以通过语音进行完美的互动,也可以在指挥下实现华丽变身,呆萌可爱的“安安”可切换含黄梅戏元素的虚拟服装,如今已应用于景区导览。而星际数科虚拟直播仓,则可以把主播“送”进任何想去的场景,前一秒还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上卖桂花糕,下一秒就能进入城市的霓虹夜市,这背后是VR/AR技术与实时渲染的“魔法”,主播不用跑场地,甚至不用离开座位,就能让观众“看见”自己在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这种“随意切换”,不是简单的“换背景”,而是把“身临其境”变成了“触手可及”,让产品营销和文化宣传更有可感性。除此之外,该公司的摄影棚还可以进行文旅剧的拍摄,安庆深厚的文化、非遗、农特产品等正在逐步融入数字内容生产链,皖南丰富的文旅资源被进一步激活。“我们原来的主营业务是数字原创绘制、IP孵化运营,客户包括影视、游戏及动漫公司;目前逐步从版权授权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增加自主开发环节,涉及漫画衍生、有声书制作及文旅IP周边开发,持续赋能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曹雪松说。

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3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3.5%。文化新业态数据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数字技术让文化从“遗产”变为“活产”,从“馆藏”走向“日常”的强力助推。

 

消费升级,文化需求驱动产业新生态

 

在火热的文化消费背后,是不同人群需求的改变以及文化旅游和周边行业的顺势而为和转型升级。今年,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景区,从封闭景点成功转型为“城市会客厅”,景区内288米长的AR灯笼墙在夜幕中泛起暖光,游客轻触灯笼,“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在墙面上流转生辉,汉服舞者的全息影像随古乐翩跹,盛唐夜宴跨越千年重现。今年“五一”假期,这座通过拆除600米围墙,将免费开放区域扩大至700亩,同时进行数字化改造焕新的千年名楼,免费开放区域创下56.83万人次的客流纪录,同比增长99.82%,周边商圈客流量同步提升47%。这一场景正是中国文化公共资源释放,业态升级消费拉动,数字文旅带动周边产业,文化消费升级的缩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9.7%;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的线下消费规模突破3400亿元,增速达18.6%。文化需求已经从“看热闹”转向“求共鸣”,一场由技术赋能、传统活化、业态重构驱动的文化消费新生态正在形成。


秦云龙 / 摄

时至今日,我国文化消费呈现出地域化、细分化、个性化特征。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北门,每天晚上10点左右,再芬黄梅公馆内座无虚席,《打猪草》《女驸马》等经典黄梅戏剧目接续上演,观众一边吃着糕点、喝着香茶,一边目不转睛地看戏,叫好声、跟唱声络绎不绝,“每天一场,能容纳150多人的公馆基本能坐满,黄梅曲调融入了安庆人的基本生活”。在陕西、甘肃等地,有着“西北秦腔王”之称的安万,带着西北地区最大的民营剧团“安万秦腔剧团”,在各个地方进行巡演。演出现场每当《潼关》《兴汉图》等经典秦腔吼起来时,舞台下都是万人大合唱,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直播间里也异常火爆,网友们纷纷留言互动,秦腔再次吼出了“新热度”。如今,传统戏曲正经历线上线下的“基因重组”,沉浸式互动消解文化距离,不仅让百年戏台变身网红剧场,也让地方戏实现了文旅共生,掀起一波波新的文化消费热潮。

当前,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群体,也已经成为激活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杭州西湖景区,放眼望去,年轻游客身着宋制褙子、明制马面裙等传统服饰游览西湖美景的场景随处可见,与“三潭印月”等景观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场景。数据显示,今年春季该区域汉服租赁订单量同比激增,古风摄影预约率超90%,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协同增长。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轻的消费者更注重品质体验,人均消费达800元的“汉服+妆造+跟拍”套餐广受欢迎。业内人士指出,Z世代通过文化体验消费,正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文旅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来一次洛邑古城,赴一场汉服之约”,近年来,河南洛阳的洛邑古城也凭借汉服异军突起,游客可穿汉服游古城打卡拍照,制作绒花发簪等非遗手作,形成“穿汉服、逛古城、品美食”的闭环。今年,洛邑古城老城区汉服店数量增至1100余家,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如今,在各大景区,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场景已从“拍照打卡”逐步向非遗手作、剧本杀等“文化体验”延伸;许多景区通过“汉服+场景”“非遗+互动”模式,打造“穿在身上的文化”,让游客“身临其境”有了更多沉浸式体验。与此同时,文化的消费链条也在不断延长,从“汉服租赁”延伸至“妆造、拍摄、精修、文创”全流程,客单价显著提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增长。

而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族也正以文化消费重构“银发经济”版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1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突破30万亿元,占GDP比重近10%。这一增长背后,是11.6亿人次银发旅游者和年均13.2%的复合增长率共同绘就的文旅消费图景。在文化消费领域,银发族展现出独特偏好,京东大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银发族网购西洋打击乐器、弦乐器销量同比增长近1.5倍,摄影器材、运动装备增速超50%。此外,银发族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打发时间”式消费,而是更注重通过文化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艺术、书法、声乐等老年大学、技能培训机构成为热门选择;文旅方面,银发旅游需求也从“观光打卡”升级为“深度文化体验”,偏好慢节奏、强适配、有内涵的产品。社交需求是银发文化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社区老人更倾向体育棋牌、技能学习等线下社交活动,而机构老人更注重观剧演出、绘画摄影采风、亲子互动等精神文化陪伴。业内专家指出,银发族文化消费正从“养老”向“享老”升级,通过文化体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转变不仅带动文旅、康养等产业协同发展,更推动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新风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在更为宽广的层面,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新兴需求的碰撞,也让许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传统非遗项目被“推向”世界舞台,一些小众行业插上文化创意的翅膀快速崛起。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颐高路,不足800米的街道上聚集着近50家穿戴甲店铺,日均发货量突破4万副。这个曾以水晶产业闻名的小城,如今正凭借手工穿戴甲产业成为全球美甲市场的核心产区——2024年全县产量达1.5亿副,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销售额突破80亿元,产品远销35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崛起背后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一些公司将珐琅、浮雕等非遗技艺融入甲片设计,推出青花瓷系列、敦煌主题等国风穿戴甲,单副均价超300元仍供不应求,正是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深度融合,东海县在不足1毫米厚度的甲片上开辟出一条文化发展的新赛道,小小的手工穿戴甲也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黄金甲”。而在成都市双流区,有着“天下母锦”之称的蜀锦,也正以文化创新,编织着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图景。一些企业将蜀锦非遗技艺创新融入产品设计与消费体验,研发出了蜀锦丝巾、披肩、围巾、手提包等一系列产品,而“蜀锦+女鞋”“蜀锦+女装”“蜀锦+高定奢侈品”等“蜀锦+”在全球范围内深受顾客青睐。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蜀锦传承人也在对蜀锦织造的工艺设计、经纬配色等进行创新,这场非遗新生运动,不仅让传统工艺重获市场生命力,更构建起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文化经济新范式。

时至今日,工业遗产的水泥钢筋已化作文化创新的画布,数字技术正在改写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Z世代与银发族的文化需求不断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高达343987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国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5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比2024年全年快2.0个百分点……这组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众多的“文化爆款”现象,是文创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当工业遗存邂逅数字技术,当传统非遗碰撞时尚审美,中国文化消费正在创造一种超越时空的经济范式,这场静水深流的产业变革,不但为诸多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为消费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古老而全新的势能。


0
上一篇: 体育消费“引擎”轰鸣
下一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蓝图”绽放出多姿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