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以“四轮驱动”模式,即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推动、示范引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路径选择,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持续发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一、党建引领,筑牢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
(一)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关键责任。凤凰县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升为“书记领航工程”,构建起“县级统筹、书记主抓、专班推进”的严密责任体系,县级领导分片包干,实现对村(社区)的包联全覆盖。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精准把握各村资源禀赋、发展短板,因村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方案。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引导各村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凝聚起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在村“两委”换届中,注重从返乡创业人才、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中选拔“明白人”“带头人”进入班子,优化队伍结构。株洲市石峰区从镇街选派高学历人才驻点重点村,发挥其专业和资源优势,为集体经济发展“把脉开方”。同时,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库,动态储备青年人才,择优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并持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联合市农科院、职业院校开展“田间课堂”,聘请农技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授课以及现场指导,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通过推行 “党员+项目”责任制,鼓励党员带头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有效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在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吴胜国在推广红米、茶叶种植技术时,率先尝试,当年便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在他的带动下,全村90%以上农户投身红米、茶叶种植,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党员们还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宣传动员等任务,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处处发挥带头作用,凝聚起全体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二、文化赋能,增添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一)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宝贵财富。凤凰县各乡镇秉持“党建+文旅+村企”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科学编制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菖蒲塘村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将闲置的石屋改造升级为集红色教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红色农家院。麻冲乡竹山村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引入专业旅游开发企业,打造“爱在竹山”沉浸体验景区,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二)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文化品牌能够赋予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凤凰县积极打造“凤凰雪茶”“凤凰苦荞”“禾库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其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庙米豆腐”为纽带,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深度融合,建成现代化加工坊,通过立体销售网络拓宽市场,并借助各类展会打响品牌。同时,深挖非遗内涵,以节为媒激活“乡愁经济”,连续举办“非遗孝善文化节”,推出特色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技艺与乡村风情,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文化”的跃升,让米豆腐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传承非遗文化,培育特色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能够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积极推动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聘请传承人驻点授艺,培养了一批年轻骨干,使苗绣技艺得以赓续。同时,面向青少年推广高排芦笙,不仅传承了这一独特艺术,还将其作为游客体验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苗绣产品制作、文化表演等相关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三、产业推动,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凤凰县以“六个一”工作法为指引,全力推进“166”产业振兴工程,围绕10类特色产业,构建起“一特两辅”为主、多元产业补充的发展格局。阿拉营镇的“黑导弹”志愿服务品牌,由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组成,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凭借精湛技术,不仅保障本村果树种植产业,还承接周边地区嫁接业务,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剪刀”。
(二)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拓展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石台镇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镇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保护汉代古梧国遗址、“娄顶山”岩画等文化遗址,传颂梧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传说,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夯实“红色记忆”旅游线。同时,打造抖音账号,推介农产品和文旅景点,实现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三)引入市场主体,激发产业活力
市场主体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渠道等优势,引入市场主体能够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七星关区大银镇木瓦村引进森鑫林木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天麻产业,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实现扩产增效。天麻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多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不仅盘活了村里的荒地资源,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林口镇林前社区通过租赁闲置的老村公所,吸引个体经营户,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全镇通过摸排,盘活了多处集体资源资产,让曾经闲置的资产变成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香饽饽”。
四、示范引领,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一)开展“擂台比武”,营造竞争氛围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创新实施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常态化机制,能够激发基层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干事创业热情。凤凰县定期组织各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晒成绩、谈经验、找差距”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相互点评等方式,推动责任落实与能力提升。在这种竞争氛围下,各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收益分配,共享发展成果
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示范效应。凤凰县对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收益。一部分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干部,激励他们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一部分扩充发展本金,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有一部分用于村民分红,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这种“绩效挂钩+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让村民更加关注和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树立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
对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村庄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典型案例,能够为其他村庄提供借鉴和参考。开阳县在宜居农房改造工作中,探索出“支部+投资人+平台+农户”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示范点打造,以点带面,提升人居环境,拓宽增收道路。凤凰县的菖蒲塘村、竹山村等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成功,成为其他乡村学习的榜样。通过宣传推广这些典型案例,能够让更多村庄学习到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应用,推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四轮驱动” 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路径选择。通过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文化赋能,增添发展活力;产业推动,增强发展实力;示范引领,激发发展动力,各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应持续深化和完善这一模式,不断探索创新,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持续发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保障。(黑龙江省委党校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