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党 建 >> 创新实践 >> 浏览文章

乡村振兴再出发 “长江明珠”绽光芒——江西省瑞昌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纪实

2021-05-1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瑞昌位处江西北部、九江西郊,北倚长江、东望匡庐,为长江入赣门户,享有“长江明珠、祥瑞之城”美誉。面积1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辖21个乡(镇、场、街道)。近年来,该市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接续奋斗,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

“红黄蓝”谋划振兴蓝图

弘扬红色精神。瑞昌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西有洪一苏维埃革命纪念馆,那里有先烈的遗物和用生命书写的诗歌,还有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镌刻400多名烈士英名的纪念塔;东有武蛟大桥铁肩膀展览馆,那里有20世纪60年代劳模胡华先带领大桥人凭借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支扁担两个筐”,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改进栽培技术,铸就了享誉全国的“铁肩膀精神”的历史印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瑞昌市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肩膀精神”,加强红色教育,全力抓好政治建设,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乡村振兴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同时以现有红色资源为载体,通过参观现场、讲述故事、巡演话剧等方式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改变一些已脱贫群众存在的“等、靠、要”以及脱贫之后“缓一缓”的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勤劳致富,过上更好生活。

图:瑞昌市横立山红旗翠冠梨产业扶贫基地

拓展金色成效。金黄的油菜花海、鱼面、优质稻等,是人民群众期望的收获。为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之路,提升群众获得感,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瑞昌市把扶贫产业融入到“一乡一园、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重点围绕“北线水乡、南线稻乡、中线林乡”,打造长江鱼原种示范园、溢香农产品产业园、赛湖休闲农业园“三园”建设,通过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更多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7家、九江市级16家,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省级农业示范园3个、九江市级农业示范园2个。

图:瑞昌夏畈秀珍菇产业扶贫基地

实现“蓝色”目标。为有效消除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瑞昌市创新推出“12345”防贫工作法。“1”即广泛宣传一个平台——防返贫监测系统农户自主申报平台。通过村组公示、发放宣传单、入户上门等方式开展瑞昌防贫“码上办”二维码使用宣传,最大限度掌握实际情况,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2”即持续关注两类人群。持续关注脱贫不稳定户和存在致贫风险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落实帮扶措施,开展持续帮扶。“3”即精准实施三色管理。将未消除致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未消除返贫风险的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家庭无劳力低保户列为红色户,为重点监测帮扶对象;对因病因突发事件等造成生活困难但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临界“两类户”列为黄色户,实施黄色预警;对较稳定脱贫户列为蓝色户,实行蓝色跟踪,确保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4”即严格落实四道程序。按照农户申请、乡村核实、部门比对、村级评议的规范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分析评估农户存在的返贫致贫风险,对不符合条件的做好解释说明,符合条件的确定为重点监测对象,经小组审定后录入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进行精准帮扶,动态管理。“5”即重点采取五项举措。对纳入监测的困难农户,及时由行业部门和乡镇根据家庭情况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因户施策开展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叠加产业扶持、稳岗就业、行业政策、兜底保障、扶志扶智五项举措,实行动态清零,实现“全蓝”目标。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扶贫稳定增收。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瑞昌市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积极探索“百社联百村带千户”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在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园”模式的基础上,谋划联村发展、抱团取暖等规模化发展模式,注重健全合作组织和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了一亩茶园、一筐菌菇、一亩红薯、一棚鸭子、一座电站“五个一”发展能持续、投入效益好、利益可联结、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培育102家合作社和23家农业公司,带动21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102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夏畈镇采用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的模式,让全镇12个村集体成为公司股东,通过“强村带弱村、先进带后进、能人带穷人”联村发展模式,发展年产60万包的秀珍菇扶贫产业,打造出联合实施的创新式“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此项目销售额达180万元,增加12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共计30万元,直接带动全镇170户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1500余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脱贫。2020年,瑞昌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全部消除,所有贫困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就业扶贫稳岗稳收。近年来,瑞昌市建立就业帮扶长效化机制,借打造“LED照明产业之都”契机,增加就业机会,强化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工人,全市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LED照明行业上下游实现了就业。为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该市鼓励乡村创办就业车间,引导园区企业到乡村设立代加工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据悉,全市共有就业车间20多家,帮助4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在洪一乡双港集镇就业车间,村民们正在忙着自己手上的针线活。村民吴秀钗由于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不方便外出务工。在得知就业车间上班时间灵活,她第一时间就来车间上班。“在家门口既能打工挣钱,又可以照顾一家老小,真要感谢乡村领导,为我们找了一个好出路。”村民吴秀钗说。该就业车间自2020年6月开工投产,主要进行鞋面加工生产运营,目前经营状况良好,村民每月收入可达2500至3000元。洪一乡就业车间负责人谈刚表示:“从开始到现在就业人数达35人左右,准备下半年扩建到就业人员达60人。”

消费帮扶助力增收。扶贫产品不仅要“产得好”更要“卖得好”。2020年,瑞昌市通过“六进”对接承销、“志愿服务”代销、“电子商务”营销、“以花为媒”促销、“对接节会”展销等方式,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实现销售总额达1.1亿元。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消费扶贫平台,通过线下直购、网络直播开展专卖活动,利用团团助农直播,聘请网红、组织年轻党员干部、邀请市领导直播带货,搭起“干群互联网络”脱贫致富直通车,让贫困户家里的“山里货”成为城里人餐桌的“香饽饽”,有效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题。截至目前,共直播20余场,销售额500余万元。南义镇、洪一大畈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收购老百姓自家的“土货”,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广运营。每年在全市“五朵金花”节上,还组织展销山药、猕猴桃、油豆腐、红薯粉、香椿、土蜂蜜等扶贫产品或贫困户自产自制农副产品,以及剪纸、竹编、粑印等手工艺品,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横立山乡第三届梨花节上,节目中穿插着现场签约、果树认养等仪式,现场与北京、上海、泉州、厦门等商会签约销售鲜梨订单19万斤约80万元,而且江西一声喊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还捐赠10万元进行扶贫助学。

图:瑞昌市夏畈镇铜源剪影文化园

产业融合持续增收。瑞昌市突出农村田园景观、农村风土人情,强化“一江一湖、两山一水”生态保护格局,以赛湖城郊休闲、武蛟油菜观光、夏畈剪纸小镇、洪一红色文化为重点,依托“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的成功典范,高标准打造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农旅结合示范点。形成以中心城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核,沿瑞码区域三产融合示范轴、沿301省道生态旅游轴、沿220国道产业发展轴,及红色文化旅游片区、生态农业休闲区、森林休闲度假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历史文化体验区、产业融合示范区于一体的“一核三轴六片多点”的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有“赤湖明珠,生态武蛟”之称的武蛟乡,油菜花海傍依丘陵地势、背山面湖,河流沟壑穿越期间,万亩梯田花海连绵密布、漫山遍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金灿灿的花、黑亮亮的柏油路、白晃晃的路标线、碧蓝蓝的天……一处处美景,吸引着千万游人到此。据武蛟乡党委书记冯龙兴介绍,近年来,武蛟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冬闲农田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让“闲田”变成“休闲”胜地,打造特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金色花海”催生了油菜花经济,每年前来观赏油菜花的游客多达2万余人次,有效地带动了当地餐饮、垂钓、休闲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还专门成立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购设备、建厂房,致力发展油菜种植、油菜花观光、油菜籽加工、菜籽油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将金花变金油,“吃干榨净”油菜产业,并通过乡村旅游,将相关产品进行销售,打造金色旅游武蛟。目前,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武蛟乡的主要产业之一,油菜种植每年产生附加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

“精气神”面貌焕然一新

展现宜居宜业“幸福色”。春色新,春意浓。江西省瑞昌市“铜源剪影文化园”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景区将剪纸之乡、铜矿之源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打造集文化博览、乡村休闲、美食体验、旅居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原乡型传统艺术文化园。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主要分为5大板块,分别为剪纸小镇、剪影乐园(剪纸艺术生态休闲园)、生态田园(农业科技园)、矿山公园(夫山铜文化矿山公园)和艺术家园。剪纸小镇主要以公共综合服务和艺术博览为主,建有游客中心、停车场、剪纸博物馆、剪纸艺术街区、华夏大戏台等;纸韵春风—剪纸艺术生态休闲园结合剪纸文化,以民俗体验、文化拓展、青春研学为主,建有纸韵广场、下沉式影院、漫坡花海、光影剪纸长廊、阳光草坪等景点;生态田园为农业科技园主要是稻田景观,以农业科研、风情火车、大地艺术为主;铜鉴春秋—夫山铜文化矿山公园集铜文化和矿山修复为一体,转型成生态观光、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矿山休闲运动公园。夏畈镇党委副书记李松兵介绍:“铜源剪影文化园”从开始打造流转土地有固定租金、到建设中提供就业岗位吸纳群众务工、再到景区建成后促进周边群众发展“吃、住、游、玩”相关第三产业,均可带动周边或沿线群众增收致富。这是该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剪影。如今,走进瑞昌市乡村,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锦绣画卷映入眼帘:古朴的景观亭阁、欢乐的农家墙画、干净的乡村道路、群众的幸福笑脸,秀美的乡村画卷随处可见……行走其中,宛若置身画中,入目皆是风景。

图:免费午餐

落实惠民政策“暖民心”。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近年来,瑞昌市逐步加大民生投入,解民困,消民忧,构建“百花齐放”社会扶贫新局面。开展“百企帮百村惠千户”社会帮扶活动,组织102家爱心企业对78个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行政村实行结对帮扶,惠及贫困人口2600余人。为解决偏远山村学生午餐难题,通过“政府+基金”推行免费午餐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个乡镇3000余名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可以说,它带给山区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顿午饭,更是播撒了一颗爱的种子。既暖了孩子们的胃,更暖了家长们的心。横立山乡设立“连心楼”,为家住偏远、不便带孩子上学的贫困户9户35人提供免费居住,并配备爱心活动室、爱心书屋、爱心帮教室、爱心超市、幸福食堂等,将连心桥架到了贫困群众的心里。

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三五”期间,瑞昌市从家庭环境好、脱贫路子好、政策掌握好、道德风尚好、工作配合好等方面开展“感党恩、早脱贫、争当五好贫困户”评选活动,采取每月评选、季度评选、年度评选相结合,科学制定评比办法,以“爱心扶贫超市”为载体,以表现换积分,用积分换物品,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困难群众的精气神,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如洪一乡长坑村何忠旺身体肢残,还需照顾聋哑妻子和多病的母亲、上学的女儿,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如今,他和妻子共同照管“爱心超市”,他还养殖了一些鸡鸭,闲暇时外出打零工,家里收拾得也是井井有条,何忠旺全家精神面貌显著改善。开展“感党恩、早脱贫、争当五好贫困户”评选活动,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重,对达到“五好”标准贫困户授予“五好贫困户”称号,由帮扶单位予以隆重表彰并发放帮扶资金,既建立起助推脱贫正面激励机制,又避免以往简单“送钱送物”做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的家庭境况更好了、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高了、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感更深了、帮扶干部的工作劲头更足了,起到了激励一批、教育一片、带动一群的效果。

(文/瑞昌市扶贫办 曾宪利、肖智  图/瑞昌市扶贫办)

0
上一篇: 让党旗在基层阵地一线高高飘扬
下一篇:绽放在广西象州县马坪中学的民族团结之花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