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党 建 >> 当代三牛 >> 浏览文章

用实干解脱贫之难——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马太廷

2021-04-27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任清松 李卫华 李路军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2月26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山东省临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马太廷召集各乡镇扶贫站工作人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表示,“作为一名扶贫战线的基层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埋头苦干,用行动和实绩践行初心和使命。”

自2016年8月任现职以来,马太廷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让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截至2020年底,全县6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10万元以上;5391户112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430元提升到11180元。

把好脱贫之脉,变“包袱”为财富

2016年8月,马太廷从临邑县财政局转战扶贫一线,如何才能精准扶贫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躲在办公室里吹空调不可能干好扶贫工作,年过五旬的马太廷坚持“一线工作法”,从走访党员户、贫困户入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群众需求,先后开展专题调研8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62篇,为临邑县制定扶贫工作方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图:马太廷通过反贫困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分析监测贫困户收入变化情况 摄影/魏越 

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一条唤醒沉睡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子逐渐清晰起来。“村庄沉睡资源指的是村内和周边的边角地、闲散地、空宅基、废弃坑塘等,以前是‘包袱’,现在是财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产业,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改善村居环境,增加集体收入,可谓一举多得。”马太廷介绍。在临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选取林子镇东张村、西张村作为试点,在街道两旁统一种植核桃树,坑塘内种植莲藕,发展边角经济。

“以前坑塘内堆满了垃圾,自从2017年开发成藕池鱼塘后,村里每年至少能增收3万元,村内的18户贫困户也实现了稳定脱贫。这一切离不开马太廷主任不厌其烦地调研、推动,有时候他在村里一待就是一天,挨家挨户做工作。”东张村老党员张志祥说。

近5年来,马太廷实地走访了580个村,累计走访贫困户3800户,占全县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总数的97%;对全县68个省定贫困村情况烂熟于心。“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这一创新模式在全县得到大范围推广,336个示范村共激活土地、坑塘等闲置资源7900亩,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万元,贫困户平均增收800元,基层干部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厘清工作思路,用实干解脱贫之难

马太廷始终围绕“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把“精准、高效、创新、担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长期坚持白天下村入户,晚上挑灯夜读,经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钟才肯休息,做到了扶贫政策样样通,练就了精准帮扶“绣花功”。2020年冬天,他左脸颊上的手术创口还没有痊愈,带着白纱布就又顶着凛冽寒风奔走在推进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的田地里。

在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关键,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

图:马太廷(右)在绿之盈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种植基地了解草莓长势  摄影/魏越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必须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马太廷介绍,临邑县统筹使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措施,成功打出一套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组合拳”。

“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容不得闪失、经不起折腾,发展产业项目,必须强化风险控制,把住入口关。”马太廷介绍,临邑县在全省首创了产业扶贫项目评审制度,在每一个项目上马前,都严格执行“三级联审”程序,即乡镇初审、专家会审、县级终审,对项目的发展前景、市场风险、环保方案、产业规划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扶贫项目系上“保险绳”。

在马太廷的带领下,临邑县扶贫办充分利用上级专项资金,从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养殖、电商等产业,确保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提高扶贫效益和质量。2016年以来,临邑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6亿元,实施了91个扶贫产业项目,涉及特色种养、光伏发电、休闲农业、扶贫车间等多个产业领域。仅德州“壹号食品”、汉世伟生态循环养殖两个项目,每年就实现扶贫收益160余万元,有效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构建长效机制,固脱贫之本

走进林子镇西张村,贫困户脱贫了、群众致富了,村里的路更宽了,灯更明了,村民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兴头也更高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眼前,更要注重长远。”马太廷始终秉承抓创新、抓长效的工作理念,率先建立返贫预警“3331”工作机制,即“个人申请、数据比对、帮扶干部排查”3种渠道及时发现,“红、黄、蓝”3个等级预警防控,“帮、扶、引”3类措施精准帮扶,做到发现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成效精准,有效筑牢返贫致贫防线。

“红黄蓝三级设防”的返贫预警机制获省扶贫办肯定,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并被《中国扶贫》列为脱贫攻坚100计中的第15计,向全国推介。

图:马太廷(中)组织召开全县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调度会议  摄影/魏越 

“在马主任带领下,我们创新研发了临邑扶贫APP,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的‘扶贫二维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家庭状况、帮扶措施、脱贫成效等的动态监测,并进一步压实了帮扶责任。”临邑县扶贫办规划股股长王治国介绍,该县还创新建立扶贫积分励志超市,通过定期开展积分评定、兑现奖惩,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提升了生活品质。

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为了切实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伟大成果,他又提早建立了“1+8”统筹高效的反贫困长效机制,搭建起“一口进、一口出、各口独立运行又相互渗透”的“莲藕式”反贫困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创新建立“三库两指数”智能研判体系,制定了“相对贫困线+指数”多维度识别认定办法,初步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共识别认定相对贫困人口1168户、2361人,以引导、培育、赋能为主,以兜底保障为辅,以“因户施策、精准帮扶”为鲜明特点的相对贫困家庭社会综合帮扶体系已初步形成。

(作者任清松系中共临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卫华系临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路军系临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宣传培训科科长)


0
上一篇: 种地有新招 乡亲干劲足
下一篇:一名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记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宋国宏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