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钢
日前,易荡平烈士故居完成修复展陈,对外开放。各方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易荡平烈士的光辉事迹和精神传承。通过对易荡平烈士事迹和精神的深入学习研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刻感受到易荡平烈士有三种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在新时代铭记与传承。
一、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打响,时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的易荡平率部在广西全州县脚山铺阵地阻击敌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带领官兵浴血奋战,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敌人疯狂反扑时,为了不拖累战友,也为了不当俘虏,身负重伤的易荡平夺枪自尽,年仅26岁。
易荡平在饮弹自尽前高呼:“掩护中央纵队转移已大功告成,我死而无憾!”他看到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已经渡过湘江,革命火种尚存,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自始至终易荡平展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
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有这样的必胜信念。易荡平烈士就是拥有必胜理想信念、敢于向死而生的红军指战员中杰出的一员。
新时代,中国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台阶上,意气风发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攀登。在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统筹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认识到,矛盾与困难、阻力与变数、风险与挑战,极大可能会伴随着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共产党人既要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同时又要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牺牲。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易荡平原名汤世积,出生于浏阳市达浒镇,家境富裕。1926年,18岁的汤世积从长沙楚怡中学毕业后回乡任教,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响应共产党员黄建中等人的号召,在家乡开展反帝爱国的群众文化运动,还动员其兄汤世和筹集资金,在达浒开设归文书局,出售各种进步书刊。1928年春,面对国民党反对派对党组织的全面围剿和对革命群众的疯狂屠杀,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浏东游击队,并在宣誓大会上说:“要以荡平天下不平为己任,正式改名易荡平。”
易荡平原本可以好好地过他殷实富足的小日子,但是为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他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充分彰显了他的血性与豪迈。这是自谭嗣同、唐才常以来,湖湘文化和浏阳精神中“家天下、民为先”的基因传承,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担当,英雄气节,风范千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号召党员干部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切实肩负起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毅和韧性,牢记“国之大者”,不忘初心使命,笃定前行、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金石为开的团结精神
1932年,易荡平调任红五军团十三军三十九师政委。这支部队的主力原是国民党起义部队,党的组织力量相对薄弱,各级军事干部多是起义军官。易荡平清醒认识到自己作为政委的使命和责任,他再三要求全师各级政治干部要发扬红军传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有坚强的党性,又要有好的民主作风,要特别注重与党外干部的团结,使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红五军团的主力师之一。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直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弘扬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各级党员干部要善于学习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不断改进和提升懂团结、会团结的本领,坚持用党的思想政治为引领,团结和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以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困难与挑战。
文/湖南省浏阳市档案馆馆长 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