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互联互通再进一步。新胜路跨吴淞江大桥、外青松公路跨吴淞江大桥不久前正式通车。至此,沪苏浙之间已有9个省界“断头路”项目建成通车。上海市青浦区交通委员会市政建设科科长徐剑鸿介绍,相关项目采取联合审批、一方代建等方式推进工程进展。在打通省界“断头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商共建的体制机制,探索出跨省界项目建设的方法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空间布局充分融合,在产业安排中互相支撑,在政策落实上注重实效。
在沪苏浙的水上交界处,全国首个地跨3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的施工有序进行。预计到2024年底前,这里将崛起一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院子中心正是“长三角原点”所在。方厅水院被称为助力缝合边缘的“第一颗纽扣”,沪苏浙皖在院子的4个角各设一个主体展示空间,实现“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600公里;在建高铁里程超过3100公里。公路方面,城际交通网与都市圈通勤交通网稳步搭建。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7万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不含改扩建)为3285公里。
交通更便捷,链接更密切,正在深刻改变长三角的产业生态。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趟商业航班飞行,这离不开长三角产业的协同联动。“这是一架充满长三角力量的飞机。”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强说,部分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镇江企业,合肥企业为飞机雷达罩进行雷电防护试验,空气冲压涡轮发电机舱门则是“浙江造”。
这样的分工布局,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已是常态。“目前示范区的产业新动能加速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要素平台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已经形成相对聚集、分工协作的发展态势:上海青浦区在设计、设备材料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苏州吴江区在设计、制造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浙江嘉善县在封装、测试和设备领域已经具备产业基础。
如今,在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态势日趋明朗,各类生产要素正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流动,新的产业形态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