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做实“牛文章” 服务“牛经济” ——山东省滨州市政协发挥调研优势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2024-04-26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用手机扫一扫牛肉包装外的二维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是这头牛的饲养、检验、防疫、屠宰、加工信息,甚至包括牛的走路步数以及身体指标。

现代科技带来的“可追溯”体验,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的产品。而这种饲养模式在阳信县这个“中国牛县”早已司空见惯。

这是滨州发展少数民族企业、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缩影,其中也凝聚了滨州市政协民主监督的力量。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也是各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滨州市政协聚焦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启动以“推动全市民族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少数民族乡村和民族产品肉牛企业、养殖牧场、产业园区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调研报告显示,在少数民族集中的阳信、无棣两县肉牛养殖、屠宰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基础,多年来培育了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加工企业,但是由于受用地需求供应、融资困难等因素制约,产业链条不够精深,养殖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低,进而造成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调研报告建议,滨州市委加强党建统领、政策支持、特色产业、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大指导扶持力度,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落到位。

国内第一个5G牧场来自阳信县。在数字科技的支撑下,这个牧场实现了肉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从它的父系、母系一直到加工成产品,都可以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查询。

牧场通过耳标和智能项圈,可以自动获取牛的个体身份识别及体征信息,并实时监测,此外,通过智能饲喂中央厨房系统可以根据肉牛生育期的不同精准饲喂。

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滨州市投资规划建设了两处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和一处肉牛食品加工产业园,推动民族村散户肉牛养殖“退村进园”和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

阳信县温店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存栏肉牛5600头,容纳56户养殖户入园养殖。

“以前在家里养牛臭味大,尤其是夏天,苍蝇都多得到处乱撞。”养殖户张德军说,园区标准化程度高,添水、出栏、打扫卫生等都由机械完成,环境干净了,牛长得也肥了。

从解决资金问题入手,阳信县设立绿色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帮助企业、养殖户增加技术投入、引进优质品种。

亿利源公司董事长杨振刚告诉记者:“我们引进新西兰安格斯黑牛后,与当地鲁西黄牛、渤海黑牛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鲁蒙黑牛’,肉质好,抗病能力、繁育能力强,单头价格可达20万元。”

培育打造肉牛产业知名品牌,提升并加大宣传“渤海黑牛”“鸿安”“亿利源”等肉牛品牌价值,培育广富、亿利源、华胜、华兴等10多家龙头企业,创出了“滨州牛肉”品牌。

目前,滨州出产的牛肉占据北京清真市场30%以上,覆盖天津清真市场50%以上,是华北地区最大肉牛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肉牛加工基地。牛肉产品供应“上合组织青岛峰会”“G20杭州峰会”和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餐饮品牌实现深度合作。

牛的浑身都是宝。当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骨胶、牛血清蛋白、牛副产品生物制药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制作牛皮、牛骨等工艺品,加工用于汽车坐垫、箱包家具、皮靴等成品皮,在形成新的产业的同时,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当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人居环境、培养技术人才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汉族与回族群众的共同发展,阳信县政府和无棣县政府被国务院因此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无棣县车王镇五营中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滨州市政协民宗委办公室主任王玉强,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罗军)

0
上一篇: 浙江桐庐:绣花鞋蹚出的非遗共富路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