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浏览文章

吃得脚下“苦” 酿出心里“甜”

2024-07-31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金林兄,你的甜瓜最近卖得咋样?”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程家纸坊村村委会办公室,甘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田向阳一边查看程金林的档案,一边打电话问道。

“甜瓜产量还不错,可是卖得不咋样,再卖不出去怕是要烂在地里了!”电话那头,因甜瓜滞销而发愁的村民程金林焦急地说道。

“你别急,我马上过去跟你一起想办法!”放下电话后,田向阳随即赶往程金林的甜瓜地。

田向阳(左)帮助农户售卖甜瓜。

甜瓜地里,两人一番商议后,迅速用纸盒将甜瓜包装起来,一箱一箱地搬到通往甘泉大峡谷景区的公路一侧,借来桌子、凳子和遮阳伞,立起了宣传牌,开始摆摊卖瓜。同时,他一方面通过微信朋友圈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与自己工作单位联系,甘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支部迅速发动党员干部开展消费扶贫,多途径拓宽甜瓜销售渠道。不到一周时间,程金林地里的几百公斤甜瓜销售一空。

在田向阳驻村工作中,这种帮扶村民解决燃眉之急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田间地头、乡间小路、农家院落里,大家总能听到他热情的声音,看到他忙碌身影,村民大事小事,田向阳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脚踏实地,桩桩件件用心用情办。

刚到程家纸坊村时,为了详细掌握全村情况,田向阳在20多天里走访了全村187户村民,挨家挨户细致认真地了解每户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他住在村委会的一孔旧窑洞里,经常被蚊子、跳蚤咬得满腿是包,有人劝他换个好点的环境休息,他笑着说:“下乡就要吃得了苦,不然怎么知道群众真正需要什么?”

正是这种心系群众、吃苦耐劳的作风,让田向阳在这个贫困山村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田向阳在走访中了解到,程家纸坊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当地产业十分匮乏,困扰大家多年的掣肘难题是缺水。他多次与甘泉县水利局协商,最终为程家纸坊村从邻近的石畔村引水,修建水塔,铺设管道,解决了村民日常用水难题。

为了发展村民经济产业,他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到12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了15座大棚,分给困难村民使用,通过种植产值较高的瓜果蔬菜拓宽增收渠道。在种植过程中,田向阳不仅时常查看大棚种植情况,还定期邀请专家来现场指导,不断提高村民的种植水平。

在田向阳的推动下,村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棚种植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近两年,每个大棚每年可收入七八千元。“以前我总想着出去干活挣钱养家,结果钱没挣多少,家也顾不上。现在,我光靠这两个大棚一年就能赚不少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脱贫户吴平满意地说。

田向阳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清楚瓜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村民致富的路子还不够宽。于是,田向阳晚上自学增收致富案例,白天蹲在田间地头,跟村民一块儿探讨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近几年,程家纸坊村大力发展地膜玉米、地膜红薯,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此外,为了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田向阳还积极与当地菌类合作社沟通协商,动员年龄较大的村民在合作社打零工,确保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同时,田向阳也在想尽办法改善村容村貌。在甘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支持下,开展了打造文化广场、翻修硬化路面、新建垃圾场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他都全程参与,工人们都叫他“田工”。曾经“雨天满脚泥、晴天漫天灰”的程家纸坊村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从8年前的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到2023年实现翻了一倍,文化广场上孩子嬉闹、老人健身,程家纸坊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田向阳还想让大家甜在后头。

“向阳哥这么多年来一直把咱村民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我们也把他看作村里人。他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实事,我们自个儿也要加把劲,让往后的日子越过越甜!”村民王红兵说。

(文、图/甘泉县烟草专卖局 吕博文)

0
上一篇: 陕西镇安:探索“1+N融合” 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一篇:云南省石鼓镇:循环农业绽放“金色小花”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