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陕西省永寿县豆灰村:甜蜜连着甜蜜

2024-08-30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春有槐蜜清甜淡雅,夏有吊瓜脆甜多汁,秋有苹果甘甜爽口,冬有丰足甜在心头。

在新农人短视频博主“杨家妞”的作品里,她所在的陕西省永寿县常宁镇豆灰村,一年四季都是甜的。“雪”落无声的万亩槐林,绿意盛浓的果蔬基地,枝头累累的连片果园……“杨家妞”用镜头展示着豆灰村的华丽蜕变,在抚今追昔的讲述中记录这个黄土高原边缘地区小乡村的可喜变化。

留言区里,不乏令人感动的留言:“出走三十余载,欣喜家乡变了模样”“豆灰村不‘灰’了,咱农民的日子充满希望”……

这几天,豆灰村迎来了新一轮的甜蜜丰收——大棚种植的哈密瓜熟了。在豆灰村果蔬基地,杨敏正在基地的空地上调整设备,晚上,她将为大棚哈密瓜直播带货。

“从前的豆灰村吃水都是难事,谁曾想如今还能种出‘西域来客’哈密瓜呢!”杨敏说着,带路走进一座种植大棚。棚里竖着密密麻麻的棚架,藤蔓攀爬,成熟的哈密瓜悬挂其上,个头均匀,形状饱满,细密的网纹透露着它们的香甜。

自2015年起,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定点帮扶豆灰村,帮助村民修路、建棚、开养殖场,使豆灰村逐渐告别了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分散、集体经济缺失的过去。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又引导豆灰村加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农业果蔬种植基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找寻新的突破口。

去年,陕西中烟帮助豆灰村新建两座日光温室大棚、开挖蓄水池、修建水塔,并为全部17座大棚配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为新品种的引进打下基础。

今年春天,豆灰村种下了4万株吊篮西瓜和哈密瓜苗,工作队联系聘请了两位农业专家蹲点全程指导。经过一季的孕育和期待,今夏,豆灰村的吊篮西瓜成功上市并快速销售一空。西瓜的甜蜜过后,又迎来了哈密瓜的丰收,15个大棚的哈密瓜预计产量达5万公斤,产值在35万元左右,所获收益将归村集体所有。

大棚种植的绿宝石甜瓜。供图/陕西中烟

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胡振国一早就邀请十里八乡大名远播的“杨家妞”为豆灰村哈密瓜“代言”,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路、提升知名度。上个月,第一批哈密瓜刚上市,就有100多箱通过电商平台被销往周边县区,前不久,又有外地客商向基地订购了1万公斤。

借助哈密瓜在线上的“火爆”,工作队积极探索豆灰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径,尝试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农产品采摘、体验式消费等方面挖潜增效。

杨敏直播当天是周五。下午四点多,已有不少外地牌照的私家车停在了基地门口,相邻地区的游客慕名前来,寻访今日黄土地上的甜蜜味道。

接待处,同样是返乡新农人的杨民民忙着给客人们切瓜、称瓜,同时不忘将印有“杨家妞”直播间二维码的小卡片挂在每一个卖出的哈密瓜上。杨民民是杨敏的爱人,几年前与杨敏一同返乡,如今是基地的全职管理员,为豆灰村的“甜蜜事业”,也为小家庭的甜蜜生活努力着、奋斗着。

豆灰村果蔬基地。摄/臧运卓

像杨民民一样在基地担任专职管理员的还有3人,除此之外,基地还提供各类短期务工岗位。今年4月至今,基地已累计用工150人次,大多数务工人员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村民。

64岁的村民程银亮就是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她说像她这样的年纪在外务工已无市场,而在本村大棚帮忙,按时计酬,用工旺季每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并且从家走到基地,不过10分钟路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有盼头、有底气、有甜蜜,一代又一代豆灰村人心底的渴望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端出满山的鸟语花香,用青山绿水为你解渴,让我们一同品尝豆灰村的哈密瓜,感受那独特的香甜……”田间的直播间里,杨敏为即将开始的直播做起预演。很快,豆灰村的甜蜜又将溢出屏幕,随风飘远。

(文、图/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臧运卓 刘江)

0
上一篇: 云南大理:水润田兴共绘丰收图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