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安宁:梨花美 梨子甜 梨果香飘振兴路

2024-09-05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凤仪山下,螳螂川畔,一幕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正在热火朝天地上演着。行驶在乡间小路上,阵阵沁人心脾的梨香扑面而来,淡雅清新,给人送来炎热天气里的一缕清凉。不同于阳春三月里一片片白色花海,八月的梨园已换上了另一幅模样,颗颗红梨缀弯了树枝,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里便是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

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果品之乡”评选活动中,安宁市荣获了“中国红梨之乡”的殊荣;2022年,安宁市精选的红梨产品在京再度脱颖而出,赢得了“中华名果”的桂冠。

游客到果园采摘红梨。摄/任婉嘉

经过数年的发展,县街街道雁塔村成为安宁市红梨种植的重要产地之一。雁塔村种植品种有中熟的“美人酥”和“满天红”等,肉质细嫩,酸甜可口,香气浓郁,远销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还出口新西兰、越南等国家——红梨成为了当地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红梨满枝。摄/任婉嘉

面对又一年的好收成,雁塔村村民马东华喜不自胜。2000年,烟农马东华在县街街道雁塔村村委会的号召下开始种植红梨,一晃已经25年。

梨园里,马东华望着成片硕果累累的梨树,深情地说:“你看这一片梨园,从幼苗到现在开花结果,已经长成一片老果树了,我看着它们长大,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一边种烤烟,一边种这片梨,养活了全家,我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

马东华种梨讲究精细化管理,在村委会和自己的努力下,马东华积极学习引入了二次嫁接技术、水肥一体化、性诱剂诱虫桶等技术,创新性探索次品梨制作酵素后加入环保原料制成的挥发性固体杀虫剂,尽可能为消费者们提供品质优良、绿色生态的红梨。除此之外,他在果园里发展了林下经济产业,放养了许多鸡鸭鹅等家禽。家禽能控制果树下杂草的生长,粪便成为果树天然的肥料,禽肉和禽蛋又是另一份额外收入。

“种梨是个精细活,不仅要用心,也要学会用技术、懂加工。”马东华边说边抚摸着一棵挂满果实的梨树,“这些年,村上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经常开培训会,还请了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来指导,就怕我们学不会、用不了。村里还新建了冷库,把次果加工成梨醋、梨膏和酵素,我们的收入就更高了,专家说这叫‘提升产品附加值’。”

枝头红果盈。摄/任婉嘉

近年来,雁塔村聚焦红梨产业,积极构建“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模式,把红梨种植作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如何让这些藏在深闺的红梨“宝贝”“走出去”,让区域品牌“亮起来”,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雁塔村积极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不仅开展采摘体验和线上批发,还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精美的产品介绍及优惠的促销活动,依托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多渠道讲好品牌故事。

枝头花如雪。摄/任婉嘉

雁塔村还抓住了成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试验区实验村的机会,巧妙地将红梨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近年来多次举办红梨节、梨花节、梨叶节、菜花节、大地艺术节等活动,组织摄影艺术展、文艺表演、趣味运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感受水果采摘、农家乐等娱乐项目,打开了都市休闲旅游市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红梨产业的内涵,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雁塔村种植基地超过1000亩,年产量2000余吨,产值达600余万元,预计将给本村梨农带来综合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

安宁红梨。摄/任婉嘉

一颗颗红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雁塔村村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村民的梦想与希望,见证了雁塔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如今,雁塔村的红梨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红梨产业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引领着雁塔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云南省安宁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任婉嘉)

0
上一篇: 向“新”生长 提“质”攀高——盐城东方集团激活产业招投澎湃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