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的龙海乡古都依村,往昔的农事操作于农户们而言,满是艰辛与无奈。地处高寒山区的这片土地,农田僻远,过去道路狭窄崎岖,车辆根本无法难以通行,农业生产极为艰苦。
“那时候,拉水、运农药化肥全靠咱这肩扛手提,累得不行,效率还低得很。”烟农村民李林回忆起过往,忍不住感慨,“就拿移栽、采收烟叶采收来说,要靠人把烟叶从田里来回运输到大路上,距离较远,跑不了几趟,但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咯,可又没别的办法呀。”
龙海乡是个典型的高寒石漠化山区农业乡,老、少、边、穷特征显著。这里土壤瘦薄,石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烤烟作为支柱产业,却被落后的基础设施牢牢“束缚”,成了制约发展、让烟农们愁眉不展的“拦路虎”。
然而,如今的龙海乡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改善当地龙海乡基础设施列为重要任务,机耕路建设,就是其中的关键项目之一环。
以古都依村为例,项目区规划了16条机耕路,路面总长达到17.95公里。这些机耕路恰似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蜿蜒延伸至田间地头,让曾经闭塞交通运输不畅的农田瞬间“活”了起来。
“现在路修好了,车能直接开到田地旁边,你看,满满一车残膜轻松就运到回收点了,省时又省力呢。”上古都依村的农户张双见笑着感叹高兴地说。
在整个龙海乡,机耕路带来的改变处处可见。
过去,农机车辆难以下地,田间作业多靠人力和畜力,效率极其低下。如今,电三轮、拖拉机、翻耕机等农用机械在机耕路上畅行无阻,耕地、播种、施肥等农事操作变得轻松高效。
“过去我们栽烟时水拉不到地里,只能靠马驮车拉把水运来之后用水瓢慢慢泼水,那个时候我家17亩地种完要花半个月时间。”村民李奇文回忆说,自陆良县局(分公司)在古都依烟水配套项目建设好后,他们家用上了烟田的水窖,全部烟田移栽完成仅用了4天。
项目验收人员正测量验收古都依烟水配套项目。摄/阮得洪
“路好了,咱我们种烟叶地更有劲头了。”烟农李林满怀期待地说道。确实,机耕路修好以后,烟农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同时不仅是传统主导经济作物种植更加高效,也为豌豆、玉米等其他作物的种植、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产业结构调整筑牢了根基。
现代农业发展让古都依村的彝族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丰收时刻,或是年节庆典,他们在村里跳起了传统舞蹈的刀叉舞,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这个彝族村庄。民族节庆时,古都依村尽是一派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
机耕路的建设让龙海乡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的路网贯通,以及水池、机耕路等综合设施配套,古都依村建设的非高标准基本农田为7323亩,惠及上古都依、下古都依、红果树三个自然村,为烟农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建水池发挥抗旱作用。摄/阮得洪
上古都依村村民张双见说:“以前种植烤烟,土地东一块西一块,非常耗费工时。自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可以实施机械化耕种,每亩地能省不少钱,我们的收益也提高了。”
“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既是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预期效果,更是陆良县局(分公司)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现实需求。一条条机耕路,一道道沟渠,铺就出古都依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文/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李春瑶、 钟沛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