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有“馍”有样好日子

2025-03-10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秀气灵巧的小燕子,威风凛凛的大老虎,色泽饱满的牡丹花……在陕西泾阳县零售户张彩玲的巧手下,万物柔软可爱。一个面团在手,指尖上下翻飞,搓、捻、剪、按、卷,不消片刻,一个惟妙惟肖的花馍作品便呈现在案上。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已有1000多年历史,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关中的花馍尤为出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关中的农村地区,逢年过节赠送花馍是一项重要的社交习俗,人们通过花馍来传递祝福、表达心意。

张彩玲自小便生活在关中,跟着母亲做花馍的画面深深印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小时候,我妈做饭时会给我个面团让我捏着玩。我喜欢面团在手中变成各种形状的感觉。从那时起,我对花馍的喜欢就埋在心里了。”张彩玲回忆说。

张彩玲(中)在教姐妹们做花馍。摄/张韵浩

张彩玲在家中排行老八,因此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八妹”。童年时期,由于家中姊妹众多,医疗条件有限,一场高烧给她留下终身残疾——左胳膊失去知觉。此后的岁月里,“八妹”便休学在家,承担起家务重担,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做花馍。

后来,张彩玲遇到了丈夫张江保。张江保先天右眼失明,但人老实,心地善良,勤劳肯干。婚后的日子里,张江保外出打工,张彩玲则在家教育年幼的女儿,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公婆。

为了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了夫妻团聚,2010年,在姊妹们一致建议和帮助下,张彩玲经营起卷烟零售店,开启了创业之路。

“我的性格内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但心疼丈夫养家辛苦,所以咬咬牙,决定还是要走出家门。不说闯出什么大名堂,但也要努力撑起家里的‘半边天’。”张彩玲回忆说。

创业不易,由于缺乏经验,文化水平不高,最初的几年,小店经营起来困难重重,店内商品数量少、种类不多,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但张彩玲骨子里的坚韧不允许她轻言放弃。她克服心里的紧张,主动到先进店铺参观求教,及时和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沟通,向其寻求帮助,学习记账盘货,尝试和顾客多聊几句家常……张彩玲努力适应着从“幕后”到“台前”的身份变化,从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普通家庭主妇成长为一名“迎八方客,交天下友”的创业者。

张彩玲和丈夫在店中。摄/张韵浩

前些年,在了解到张彩玲的特殊情况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聘请专业电工帮助她改造店内老化的线路、更换照明灯具并增添了商品货架。同时,他们帮助张彩玲对店内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并更换了店招,增加了商品数量和品类。

店铺的经营逐渐趋于稳定,张彩玲的内心也早已告别了曾经的胆小羞涩。她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想着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成就一番事业。

这几年,随着国潮的兴起和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热爱,传统手工花馍越来越成为“香饽饽”。张彩玲觉得,自己能做一手好花馍的特长“终于等来了好时候”。

她主动与客户经理讨论,想依托做花馍这一技艺来打造店铺的经营亮点,实现二次创业。泾阳县局(分公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肯定了张彩玲的想法。他们为张彩玲的花馍制作了宣传画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花馍的制作过程、品类、花色寓意,并将宣传画册放置在其他的商店,帮助其扩大宣传面。

“八妹”传统手工花馍火了。如今,在“泾诚驿家·初心驿站”便民服务中心以及泾阳旅游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都摆放着张彩玲的花馍作品,每件作品都妙趣横生、吉祥喜庆。张彩玲凭借对花馍的一腔热情和学习的韧劲,一边经营自己的小店,一边不断创新,设计出很多符合当下审美趣味的新式花馍。

闲暇时,张彩玲还走进社区和爱心机构培训花馍手艺,帮助更多曾经像她一样经历过困苦却依旧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拥有一技之长。

“现在,我的店铺干净整洁了,顾客增加了,购买花馍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我困难的时候是社会给予了我帮助,现在日子好了,我也想用我的本领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一路坎坷,一路艰辛,张彩玲没有忘记来时路,用心、用情、用力回馈着这方热土。“我要让店铺的经营更加现代化,规模也更大。同时,继续打造好花馍这一亮点,形成产业链,争取为有需要的姐妹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虽然已近花甲之年,谈起未来,张彩玲依旧充满激情与热爱。

(文、图/陕西省咸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魏锋、臧运卓)


0
上一篇: 不止于赛事,高尔夫尊中国公开赛的社会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