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泸西:撂荒地变身增收“增收田”

2025-07-01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盛夏六月,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中枢镇既比村,连片的灯盏花随风摇曳,紫色花海中弥漫着淡淡药香。

连片灯盏花丰收在望。摄/姚建明

“以前自己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跟着合作社干,心里有底。”正在地里忙着中耕管理的村民毕姜洪介绍道。2024年5月,既比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既比茂叶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将村里的315户村民纳入合作社体系,整合2679亩零散土地形成连片种植区,不仅发展多元产业,还引进农业技术和农机农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合作社刚成立时可不容易。合作社理事长戚红芳记得,起初村民们顾虑重重:“地转出去了,我们怎么办?”“分红能兑现吗?”为了打消疑虑,村“两委”班子分别到所属11个村小组召开院坝会,用实实在在的账目说服大家:2024年合作社入社的烟农户均收入14.03万元,比上年多挣了6200元;加上万寿菊、蚕桑、灯盏花这些新产业,每户增收3850元。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可获得800元租金,同时合作社还优先返聘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参与生产。

在合作社“粮+烟+N”示范地,戚红芳指着1块立在地边的告示牌算起收入账:烤烟采收后种植2500亩油菜、1800亩蚕豆,每亩可再增收800元。此外,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共建的养鸡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连片的1150亩万寿菊订单种植另获7万元服务收益。

大型拖拉机在田间整地理墒。摄/段伟

“现在我们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三份收入。”51岁的白泥坡村民普红芬将家里的2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转型为合作社产业工人。她说:“抗旱移栽队日薪120元,中耕培土队日薪100元,加上土地租金,年收入比自己耕种时增加两万元。”

合作社办公室墙上,“成员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等22项规章制度整齐排列。执行监事刘树清展示着“三本明白账”:土地流转台账、工时记录、分红明细。“每笔钱我们都会向社员公开,每季度用大喇叭向全村通报,也同时在微信群发布。”他说。

此外,规范的运营也吸引了各方支持。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安排生产技术员到村指导,县农业农村局提供测土配方服务,合作企业按保底价收购经济作物。2024年,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双绑”机制,落实订单种植3200亩,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配套产业。

2024年9月,既比村村民采收万寿菊。摄/段伟

截至2025年6月,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已指导45个村党组织成立种植合作社和9个综合服务合作社,形成“种植端百花齐放、服务端机械作业”的产业格局:多个合作社联手打造“烟—菜—花”轮作示范带;向阳乡东山服务合作社的机械化作业面积超过1万亩。

在中枢镇黄草洲村,连片向日葵花海在阳光下翻涌成金色海洋,蜿蜒的观光步道穿梭蜿蜒其间,游客们举着手机定格这幅田园画卷,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黄草洲村盛开的向日葵。摄/姚建明

“过去650亩地分散在各家各户,机耕路不通、灌溉全靠天,年轻人外出打工,地一荒就是七八年。”石洞村党总支书记张建红说。今年春季,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整合撂荒地发展多元产业。同时,在泸西县烟草专卖局的政策支持下,投入产前投入补贴110万元,在黄草洲村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机耕路贯通田间,灌溉系统覆盖全域,农用三轮车可直接开到地头。

黄草洲村的连片种地。摄/段伟

“今年乡亲们种了550亩烤烟和110亩向日葵,既保住了老营生,又让村民增收。”张建红和村“两委”班子计划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带动乡亲们进一步增收。

眼下,登高俯瞰既比村与黄草洲村,但见金葵摇曳、灯盏花绽放,昔日撂荒地已蜕变为产业沃土——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成立种植合作社,成功探索出“烤烟+N”多元产业协同增收、抱团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段伟 陈泽林)

0
上一篇: 山西晋源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