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树立林草大科技意识,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展防沙治沙模式、退化林分改造、生态功能评价、良种选育、木本油料生产技术等研究,为西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内蒙古重大生态修复蒙东退化林分改造,全国首家全空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绿色碳中和评估等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赤峰市林研所始建于1958年,曾在流域水土保持、农田牧场防护、杨树育种等方面支撑了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大规模低覆盖度科学治沙,杨树、仁用杏退化林分改造,文冠果、沙棘木本油料与果树经济林产业发展,应对“双碳”行动等领域为赤峰市乃至自治区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以来,先后完成各类成果鉴定评价21项,项目验收15项;获得梁希科技进步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新品种12个,审认定良种9个,制颁标准13项,获得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9篇。
在赤峰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百万亩沙地治理、山杏低效林改造、重点区域绿化以及乡村振兴、林下经济等林产业发展、“双碳行动”等项目建设中,赤峰市林研所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他们先后实施推广项目11项,建成示范村、林场21个,示范基地近10万亩。如:寒旱地果树引种与优质栽培技术集成,带动果树经济林示范推广5.6万亩,年增效益4.48亿元,加快了山丘区脱贫步伐,为乡村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在推广工作中,承办国家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推广现场活动,加速了该技术在全国18省推广步伐。举办内蒙古果树经济林培训班,果树经济林在全区渐成富民产业。通过举办3次国家创新联盟年会,承担国家和自治区4项重大科技专项,使林草科技贡献率提升至60%。转化中培训基层科技骨干、林农近2万人次,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扎根基层。在全市实施百万亩退化林分改造中,这个所组织编写了《赤峰市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技术模式》,对杨树重度退化林分改造、山杏低产低效林改造、柠条灌木林平茬提出了技术规范,全过程支撑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有效地提高了退化林分改造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复造林工程94.88万亩。
十几年来,赤峰市先后实施了中德合作造林项目、中意合作造林项目、日本“小渊基金”项目和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示范项目。赤峰市林研所作为林业科技支撑项目单位之一,主动参与项目的实施与科技指导,使众多国际合作造林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特别是在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示范项目实施中,他们编制完成了“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示范项目”(一、二期和二期增项)《建议书》《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监测报告》,系统研究了赤峰市“治沙应用模式”;编制完成了国家林草局森林经营试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森林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1年度)》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森林经营试点方案(2020-2021年度)》,为国家林草局在赤峰市森林经营试点工作提供了赤峰方案。
此外,赤峰市林研所每年都选派20余名科技人员分别到8个旗县区开展了“三区人才”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网络平台、现地培训、电话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形式,开展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2000余人次,为基层送去了实用技术。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红山区红庙子经济林树种种质资源收集圃、采穗圃、模式化栽培示范区,云杉为主的绿化大苗培育区,彩叶树种培育区,山杏、元宝枫等木本油料林区;建成了阿旗柠条灌木林可持续经营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元宝山优良乡土树种繁育示范基地。
(文、图/刘忠友 谭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