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护人员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已成功孵化出4只幼鸟。
据该保护区巡护人员监测发现,黑鹳在保护区核心区一处悬崖峭壁上筑巢后,成功孵化出4只幼鸟。据悉,黑鹳在保护区境内属于夏季候鸟,此次监测到黑鹳巢居并孵育雏鸟,是首次记录到黑鹳落户并繁殖。据监测,入住保护区的黑鹳为3只成鸟,其中一只是亚成体,对于共同孵育幼鸟实属罕见。图片显示,在保护区石棚沟辖区拐脖子沟一处悬崖峭壁上,体型硕大、体态优美,喙和脚为红色,黑背白肚的成年黑鹳正在细心哺育着4只幼鸟,另一只成年黑鹳正在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环境后外出觅食,与第三只亚成体黑鹳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岩崖边栖息,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空中俯瞰,黑鹳巢穴由树枝筑成,呈现出盘状,4只白色绒羽的幼鸟在巢穴内一动不动等待喂食,画面温馨美好。
据了解,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2000多只,在中国有1000只左右,因数量稀少,被喻为鸟中“大熊猫”。主要繁殖于河流两岸、高山山顶裸岩的岩壁平台上,每年4月下旬开始筑巢,7月中旬就可看到成鸟领着幼鸟觅食。另据业内人士称,黑鹳是重要的环境指示性动物,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高,一般在远离人类的区域活动,是山河间的“隐者”。以黑鹳对栖息环境,特别是对觅食区域的“挑剔”要求来看,选择内蒙古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它们繁殖的驿站,反映出保护区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折射出鸟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文、图/内蒙古赤峰市林草局 刘忠友 呼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