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行走在广西的高山草甸,仿佛置身流动的绿毯。茵茵草坡与碧水相映,湖畔的牧草在暖风中轻轻摇曳,护草员结队巡护,牛羊则在远处悠然自得。
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广西草原资源较为丰富,全区400多万亩草原中连片规模草原达40处,以高山草甸和草山草坡为主。这些独具南方特色的草山草坡,是珠江流域水源涵养的命脉,更是拱卫南方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眼下,广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82%,并实现五年连续增长——这抹递增的绿意背后,是广西探索南方草原系统性守护的突围之路。
生态筑基:修复与草畜平衡的双重守护
近年来,广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草原工作的决策部署,将草原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以《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为纲,将15条具体措施化作修复草原的青绿颜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共同体中写下绿色契约。
广西以林草(种草)重点任务和全国“双重”规划项目为重点,推进江河源头和岩溶区退化草原的修复治理。“十四五”以来,围绕珠江中上游、漓江两岸等关键区域,全区完成种草改良8万亩以上,力求恢复自然生态的原真与完整。
在草原生态守护的进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正结出丰硕成果,生态修复成效已然显现。
走进龙胜南山草原,一片绿意盎然。企业将生态修复纳入发展闭环,主动参与风电项目造成的生态创口治理,通过投入资金、技术力量参与610亩土地播种、2.4万平方米边坡挂网及20千米排水沟建设,以实际行动弥补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影响,践行了“谁开发、谁保护”的环境责任准则,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守护。一、二期生态修复工程共投入近3500万元,探索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并重、生产与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让草原在可持续发展中绽放生机。
“以前不懂也不注意,草场一年比一年秃,现在政府过来指导种草,都重新长起来了,牛羊吃得欢实哩!”草场承包户阿伯指着脚下的牧草笑道。他的身后,3000亩人工草地翻涌绿浪,8000亩改良草坡泛起柔光,曾经褪色的黄土已被重新染绿。
图为龙胜南山草原。马红兵摄
修复之外,“以草定畜”的平衡智慧正悄然重塑着人与草原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桂林龙胜、资源等草原生态重点区域,广西选取龙胜南山牧场与资源十里平坦草原开展草畜平衡试点。
通过布设固定监测样点,测算牧草产量与再生率,科学核定了单位草原承载力。结果表明,龙胜南山牧场1.8亩草原可饲养1个标准羊单位,十里平坦草原1.7亩草原可饲养1个标准羊单位。经载畜量动态核定,资源县试点企业实际载畜量低于理论值,尚有合理养殖空间;龙胜县试点通过饲草补充和模式优化,将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控制在5%以下,实现由中度超载向草畜平衡的转变。
同时,全区坚持“以草定畜”原则,推广“放牧+人工种草”复合模式,健康草原面积占比约达65%,草畜动态平衡的长效机制初具雏形。生态要守护,生产也要发展,这才是草原地区的客观现实。在这片南国的绿毯上,守护与利用的平衡木,正被广西踏出了稳健的步伐。
种业突围:一粒草种的科研革命
喀斯特峰林间,暖风裹挟着青草香掠过山坳,成片的牧草如碧浪般起伏。科研人员弓着腰穿梭其间,放大镜下的草叶脉络清晰可见,叶尖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芒——这片看似普通的草原,正孕育着改变南方的生命密码。
草原的永续生机,始于一颗颗蕴藏生命密码的草种。然而在广西,草种业的振兴亟待突破多重瓶颈:本土草种资源家底仍然摸不清,大量蕴藏潜力的乡土草种缺乏系统保护和利用,近年来林草种质资源流失日趋严重,且优良品种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选育难。
面对南方独特的水热条件与生态修复需求,广西在草种业上发起了一场静默的科研突围。
依靠长期以来的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基础,2022年,广西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全面铺开,220余名科研人员跋涉山野,展开拉网式调查与收集,如同一次对绿色基因的“大地寻踪”。他们深入陡坡深谷,详细记录每一份种源的生长环境、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适应性。截至目前,2700余份珍贵的草本种子材料汇入资源库,为后续种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广西逐步构建起“基因库+资源圃+信息库”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2座自治区级草种质资源库相继建成,草类种质资源的冷藏(冷冻)保存技术也逐步建立完善,为南方特有乡土草种的长远安全保驾护航。
在夯实资源基础的前提下,广西聚焦本土需求,明确良种选育是突破核心,持续投入科研攻关。眼下,广西自主培育和引进优良草种30多个,1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草品种审定登记。其中“桂牧1号”杂交象草脱颖而出,成为南方饲草产业当之无愧的“当家花旦”,辐射粤、湘、黔等六省,为广西乃至周边区域的草原修复与草畜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百朋种畜场种植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推动“育繁推一体化”成为打通草种产业血脉的关键。看准南方饲草与生态修复的巨大需求,广西在南宁、崇左、桂林、北海四市建成草种繁育基地约2.3万亩,年产能约达2万吨种子(种茎),成功打通从实验室到草原的“最后一公里”,为草原修复、石漠化治理、矿山复绿及草产业壮大提供坚实的种源支撑。
智慧护航:监管与监测的绿色协奏
守护南疆万里草原,单靠人力远不能及。面对辽阔的区域和复杂的地貌,广西借力科技,编织起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守护网络,在生态红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奏响了一曲严谨而高效的绿色协奏。
2022年以来,广西依托高精度遥感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实现涉草问题“早发现、早查处、早整改”,草原变化图斑数量正逐年递减,充分印证了科技赋能下草原监管所逐步形成的震慑力与实效性。
守护草原,既需科技赋能,更需责任压肩。自2022年起,广西将草原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推进、违法案件查处等重难点工作纳入市级林长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同时,持续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坚决斩断伸向草原的违法破坏之手,展现出了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
在龙胜南山,这份责任更化作具象的守护:管理区内不仅专门设立林长办公室,还将周边4个村庄划入统一网格进行管理,由县林业局派驻6名护草员,形成“林长+技术员”的立体防护网。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一批“牧民转型”的新型护草员正崭露头角。他们中很多人曾是驱赶牛羊翻越山岭的牧户,亲眼目睹过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枯黄的景象,也真切体验到休牧轮牧、生态修复之后草原重现生机的过程。如今身份转变,他们成为守护草原的“一线哨兵”,这种转变不仅是生计方式的升级,更是群众生态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寄托着人民对这片绿色家园的深切期待。
图为调查人员正在开展样地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此外,广西以全区布设的草原样地为基点,构建“空-天-地”草原监测体系。从草原普查到健康与退化评估,从动态监测到生态价值核算,海量数据在此汇聚,清晰勾勒出草原资源的分布图、等级表、利用账与退化谱,为科学开展生态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022年后,每年的3月至4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更以15天为周期,在龙胜等9县(区)开展3期草原返青样地监测,细致捕捉返青进度与生长活力,这些季节性数据如同草原的“体检报告”,为评估生态恢复能力提供了关键依据。
每一粒深埋的草种都是生态的密码,每一寸复苏的绿茵都是发展的答卷。从风电边坡复绿,到草场有序轮牧;从实验室里精心保存的草种基因,到巡护终端实时回传的监测数据——广西以制度政策压实责任,凭种业突破壁垒,用科技赋能守护,在山水间用广西笔墨染绿大地。
铺开草原守护的下一页,广西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有序开展草原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让每一片焕发生机的草原,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八桂诠释。(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张雷 李建平 关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