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其转化为生动实践,以林果产业固本培元、林下经济点绿成金为双轮驱动,通过规模化种植优化新品种、全链条培育特色品牌、立体化开发林间资源,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林果兴业: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兴业长卷
宁城县地处独特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林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近年来,宁城县立足本地优势,将林果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从政策扶持、品种选育到产业布局,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
政策引领强根基,精准施策促振兴。发展初期,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果树经济林作为山丘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带动,引导农户脱贫致富。在好政策引领下,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从零散起步迅速扩展至11.3万亩,总产值达到3.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596元,产业形态逐步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转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近年来,林果产业政策持续迭代升级,从《宁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果树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三个不设上限政策”,再到提质增效系列措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在系列政策的精准激励下,宁城县果树经济林发展成效显著,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覆盖16个镇乡街,205个行政村,从业2.2万户、9.8万人,盛果期面积9.5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6.8万吨,产值8.2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收5600元,真正实现了“树上结金果,百姓笑开颜”的共富新图景。
科技驱动铸引擎,创新赋能提效能。宁城县坚持“科技兴果”战略,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建立无病毒良种母本园和采穗圃,构建起县、乡、合作社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持续推动品种创新,从自主选育抗寒品种“蒙富苹果”到引进耐低温新品种“新苹红”苹果,良种的不断更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以国家级示范社为龙头合作社,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县服务乡、乡服务村、合作社带农户”的服务网络,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包联指导、成立林果产业科研组、引进果树研究所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培训等多措并举,推动先进种植技术直达山乡果园,助力果农掌握科学管理方法,实现果品质量与产业效益双提升。
优化布局谋全局,结构升级强产业。按照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合理规划品种布局。浅山区以蒙富苹果为主,丘陵山区种植南果梨和新苹红苹果,丘陵坡地栽培寒红梨,次生林区则以山楂为主。在区域布局上,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建成6个“万亩以上林果乡镇”、38处千亩以上林果产业园以及105处观光采摘园,打造出驿马吐川、坤头河川等4条林果产业带,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社,以国家级示范社为龙头,推行“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充分发挥带动作用。2016年有合作社18个,总资产2.1亿元,收入5200万元,带动7100户。2024年增至2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形成“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格局。同时,景晟农林科技公司建成气调库、分选车间等,储果5000吨,智能设备日分选120吨、年2万吨,精准分级满足多元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锻造品牌树标杆,品质赋能抢高地。在成功获得“宁城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后,县政府通过统一管理标准与包装规范,系统性提升品牌形象;同步建设宁城苹果博物馆,连续举办6届“宁城苹果节”,并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市场,积极参与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推动“宁城宁果”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攀升。在小城子镇等重点林果乡镇,打造酵素、富硒、SOD等功能性果品生产示范区,提高果品品质。为多维度提升品牌声量,宁城县一方面协调各级媒体开展专题报道,联动本地网红团队与专业平台定制短视频推广及整合营销方案,精准触达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前瞻布局谋划首都机场营销广告宣传片,抢占高端人流传播高地。通过“政府主导+专班推进+资源整合+宣传赋能”的组合拳,宁城县不仅有效破解了优质苹果的销售难题,更以务实作风擦亮了宁城苹果品牌,为果农致富增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拓宽渠道开销路,营销创新增效益。宁城县着力扩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宣传“广度”,提高产品销售“热度”。融合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技术,引进外地客商直签果农订单。旗林草局组队调研督导,力推农超对接,架设果园与赤峰雨润批发市场等大型商超直供通道定点销售。多家合作社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借品牌效应吸引游客果园直采,年销果品超3万吨。同步引导果农进驻农贸市场、沿路直销,多维拓宽销路,持续激发林果产业活力。2024年面对全国苹果丰产、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市场困境,由县委、县政府统筹,林草局牵头推进,紧扣“早干预、早谋划”策略,以市场开拓、渠道疏通、品牌增效为重点,组建苹果销售工作专班,联动林草局与各乡镇协同攻坚,首次实现腊月前期苹果库存清零的突破,全年累计销售果品16.79万吨,有效提振果农信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林下生金:激活绿色动能 拓宽富民矩阵
除林果产业外,宁城县还深度挖掘林地资源潜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新途径。
多元业态协同发力,激活绿色增长极。宁城县立足资源禀赋,构建起“地上种养+林间采集+康养文旅”的立体化产业矩阵。在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多点开花,3家野猪养殖场年产值达15万元,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形成山野菜、保健酒、活性炭等多元集群。其中山野菜与菌类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年采集山野菜63.2吨,农户人均增收840元,培育菌类1762吨,创造产值1762万元,2800名从业者人均年增2100元,让“林下空间”真正成为“增收沃土”。森林康养产业通过“生态+文旅”融合升级,串联22个果品采摘园与自然景观,打造集观光休闲、鲜果采摘、森林疗养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带动8000人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使村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基地建设夯实根基,延伸富民产业链。全县以“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为目标,在16个镇乡街建成仿野生森林食品基地41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1400亩,总规模达5500亩。通过标准化种植与精细化管理,基地累计创造产值1亿元,将森林资源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动能。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凸显,金露农副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联动机制,推动2025年种植面积达3000亩。同时,通过冷鲜储藏、冷链运输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全链保障赋能发展,做优绿色好品牌。宁城县先后出台并完善《宁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及专项补贴政策,2025年对新建仿野生食用菌1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000元;对实施水源建设工程的,每亩补贴500元,以真金白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品牌建设上,依托“蒙源金露”商标构建统一标准体系,结合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新业态拓宽销路。科技支撑为产业注入转型动能,市、县林草局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围绕丰产栽培、病害防治等开展技术培训,推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产品销售“三统一”管理模式,以菌肥水调控等研发应用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绿映未来:产业协同共进 绘制生态宏图
聚焦林果产业,做精做实林果品牌,以“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发展自繁自育苗木,保证优质苗木供应,培育更多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富硒、SOD等功能性绿色有机苹果,全面提升造林质量与果品产量品质。同时,强化产业链延伸,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果品分级包装、冷链仓储及精深加工生产线(如果汁、果脯、果粉),提升其附加值;同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宁城苹果节”“水果采摘季”等活动,结合电商直播、文旅融合等渠道,打响宁城宁果公共品牌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推动林果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深耕林下经济,构建“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一是科学建设森林食品、林下中药材基地,严格调控森林采伐强度,通过资源培育、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一体化推进,定向培育特色种养企业,激活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二是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接待品质,打造特色森林旅游品牌,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同步争取产业化项目支持,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上,科学规划林下种植、养殖及采集加工产业链,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价值转化。同步强化原生植被保护,创新打造“生态体验+绿色产品”融合场景,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共赢。
未来,宁城县将继续秉持“两山论”理念,在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上持续发力,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市场驱动,加强产业融合,推全县林草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宁城人民的金山银山。(刘忠友 王立新 孙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