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生态 >> 浏览文章

江西武宁:三百万株“闲树”变“碳库”

2025-10-1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赣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正在武宁县蓬勃开展。面对乡村地区分布广、数量大却长期“沉睡”的生态林木资源,武宁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乡村林碳”资源开发交易新模式,将目光投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的生态树种,对其进行整体性林业碳汇开发,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开发”、价值“可计量”、市场“可交易”的林业碳汇价值转化新路径。

过去,乡村“四旁”林木虽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其生态价值大多停留在观赏和改善局部气候层面,难以量化和变现。武宁县的首要突破,在于系统性地解决了“开发什么”、“如何计量”和“谁来管护”三大核心问题,为“乡村林碳”从概念走向现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开发对象,从“零散”到“整合”。 武宁县精准聚焦乡村“四旁”广阔区域内丰富林木资源的固碳增汇潜力。经过科学评估,综合考量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碳储量的稳定性及碳汇开发的可行性,创新性地将果树、油料等经济树种(因其生长周期和碳储量波动较大)暂时排除在外,而将生长周期长、碳储量稳定的生态树种作为“乡村林碳”项目的核心计量树种。这一举措,有效将乡村看似零散、权属复杂的林木资源进行了系统性“整合”,使其具备了规模化开发的前提。

明确计量周期,以“规范”保“科学”。 碳汇计量必须有章可循。武宁县严格依据《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等国内外通用规范,将“乡村林碳”项目的计入期设定为20年,并明确首次监测期不少于10年,确保了碳汇量监测计量的长期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依据这一标准,武宁县对全县乡村“四旁”区域符合计入期条件的生态树种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普查,最终将300余万株林木纳入“乡村林碳”项目的监测、计量与开发范围,摸清了生态家底。

明确管护责任,以“权责”促“活力”。 为激发内生动力,武宁县确立了“谁栽植谁得利,谁管护谁受益”的核心原则,精准界定碳汇开发收益权属:村民房前屋后自栽林木产生的碳汇收益归个人所有,村组公共区域绿化林木产生的碳汇收益则归属集体所有。同时,将碳汇收益权与林木管护责任紧密挂钩,实现了权责一体。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村集体和村民主动参与林木抚育、防火防虫的积极性,还巧妙地与林长制相结合,发挥“一长两员”(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的作用,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护合力,持续提升林木质量和固碳增汇能力。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其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可信的计量体系。武宁县通过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构建了从野外调查到核证签发的全链条计量核证体系,让每一吨碳汇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

制定计量规范,立下“武宁标准”。 武宁县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关,构建了符合“乡村林碳”项目特性的碳汇计量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率先制定并出台了《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文件。这些规范明确了项目开发申请、碳汇计量、核证签发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与技术标准,确保了“乡村林碳”项目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实现了林业碳汇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开展外业调查,采集“一手数据”。 理论需要实践检验。武宁县组织专业的调查监测队伍,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指南,对纳入项目的300余万株林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外业调查。调查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精准采集每一株样本树的种类、树龄、胸径(或地径)、树高等关键数据。这项浩大而繁琐的基础工作,为后续的碳汇精准计量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科学计量碳汇,构建“生物量模型”。 在外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武宁县联合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搭建了科学的“生物量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因病变等因素导致的、明显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异常样本,确保数据集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随后,利用树木茎杆粗细、高度等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出树木的生物量(重量),进而推算出其固碳量。最终,采用国际认可的平均生长速率法,计算得出林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精准测算出项目的总碳汇量,并出具权威的《“乡村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报告》。

开展核证签发,赋予“市场身份”。 计量报告并非终点。武宁县生态环境部门对碳汇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结果可溯性进行严格审查,确认无误后,出具《“乡村林碳”项目碳汇核证报告》。依据这份核证报告,武宁县对项目的净碳汇量进行正式的登记和发证,明确每一吨碳汇的数量及其归属权。经此流程签发的林业碳汇,便获得了进入市场流通的“身份证”。目前,全县累计可签发登记的林业碳汇达14万吨,预计经济价值700余万元。

开发与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价值。武宁县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创新消纳模式、放大生态效益“三管齐下”,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管理平台,实现“阳光交易”。 武宁县积极融入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体系,依托“赣林碳抵消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了“武宁林碳抵消平台”。该平台集林业碳汇的在线登记、在线认购(用于碳中和)、公开展示及积分兑换等功能于一体,对“乡村林碳”项目的资源登记、流转交易等业务进行全流程科学管理。所有交易信息透明公开,确保了碳汇交易的公信力与可复查性,为买卖双方建立了信任的桥梁。

创新司法碳汇消纳模式,开辟“主渠道”。 这是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中最具创新性的亮点。该县推行“碳汇+生态修复司法行政一体化”改革,建立了“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高效协作机制。在办理涉林、涉水、涉地等生态资源类刑事案件与行政执法案件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通过自愿认购“乡村林碳”项目产生的林业碳汇,来抵消其破坏生态行为所造成的碳汇损失,以此履行替代性修复责任。对于积极认购碳汇的责任人,司法和行政机关可依法将其作为从宽处理的参考依据。这一模式,既严厉惩治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实现了生态损害的精准修复,又为林业碳汇找到了稳定而重要的消纳渠道,开创了“生态司法+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的多赢局面。截至目前,通过司法途径已成功消纳林业碳汇6600吨,认购金额达33万元。

放大生态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碳汇交易产生的真金白银,正按照既定规则,源源不断地流入村集体和村民的账户。这笔前所未有的“绿色收入”,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守护绿水青山的经济回报,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目前,武宁县林木覆盖率已提升至76.7%,形成了“保护愈力,碳汇愈多,收益愈丰,保护愈力”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司法途径筹措的生态修复资金已达600余万元,建成了6个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更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环保宣传窗口,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严庆


0
上一篇: 江西新余:筑牢安全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