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生态 >> 浏览文章

青山作答卷 金山入画来——抚州市以改革创新作答“林改四问”推动绿色崛起

2025-10-1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地处江西省东部,抚州是一片被深情绿意浸染的土地。全市1838万亩林地绵延起伏,67.2%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我国南方地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抚州市以被列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接续作答“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迅速落实国家林草局《关于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先行先试的若干措施》,坚定走好“提质、兴业、利民”的改革发展之路,奋力书写“生态美、百姓富”的崭新篇章。

自2021年跻身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来,抚州将林业改革工作摆在全局性、战略性位置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套套改革“组合拳”相继打出:《抚州市实施“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明确了战略路径;《抚州市打造高能级现代化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强化了组织保障;《抚州市纵深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清单》细化了责任分工;《抚州市特色农业“一县一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则与林业产业深度融合,精准布局。

据统计,抚州已累计出台各类相关政策32项,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同时,建立改革工作专班和“市党政领导挂点联系区域”制度,确保精准调度和要素保障。自去年7月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以来,市级专班调度会已召开5次,市党政领导深入县(区)开展专题调研、现场办公30余次,层层压实责任,全面凝聚起推动集体林改的强大合力。

改革的核心在于破解难题。抚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林改四问”的关键环节,以一系列开创性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抚州经验”。

——答“山要怎么分”,让产权更清晰、权益更丰富。 抚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延期试点,已签订林权延包合同3.12万份,给林农吃下“定心丸”。更为突破性的是,抚州颁发了全国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这本由县政府统一核发的证书,创新地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公益林补偿收益、森林康养等非木质收益权纳入登记范畴,并赋予其质押贷款、项目申报等凭证功能。目前,已发放收益权证537本,登记面积13.39万亩,实现质押贷款1.68亿元,极大地盘活了沉睡的森林资产。

——答“树要怎么砍”,让经营更科学、采伐更便捷。 针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复杂的问题,抚州推广“条纲式、填空式、表格式”简明模板,大大提升了可操作性。全市11个县(区)全部建设了50公里以上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21年试点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8万亩、退化林修复88.1万亩,森林“家底”愈发厚实健康。

——答“钱从哪里来”,让绿水青山有“价”更有“市”。 抚州成立全国首家“两山”转化中心、首批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并完成全国首单湿地权益资产抵押贷款,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目前,全市各类林权贷款余额达103.6亿元,经核算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总量高达519.55亿元,一个庞大的“绿色银行”正在被激活。

——答“单家独户怎么办”,让小林农融入大市场。 为解决林农“单打独斗”难题,抚州在全国首个实现县(区)林权收储平台全覆盖,已收储集体林面积73.18万亩,有效防范了林权融资风险。同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663家,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林地达350万亩,实现了“资源从分散到集中、经营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面对国家林草局送来的政策“大礼包”——《关于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先行先试的若干措施》,抚州迅速行动,制定了10个方面34条具体创新举措,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在释放林地空间潜力上,创新公益林调减机制和合理经营模式。全市首批调减集体公益林面积3150亩,同时,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于262.66万亩公益林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

在优化森林经营措施上,构建了全域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支持人工商品林自主经营,允许经营者自主确定主伐年龄和计划。全面推广“委托办理”“告知承诺制”“按面积采伐”等采伐制度改革,赋予林农更多经营自主权。针对松材线虫病这一“森林癌症”,创新“预防性除治+小班皆伐+树种更新”模式,既清除了疫病,又优化了林分。

在强化要素保障机制上,创新将林区道路节点硬化等设施修筑纳入直服用地范围,优化了林区基础设施。构建林长制考核“激励赋能、容错纠错、动态评估”机制,为改革者撑腰鼓劲。同时,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力量,打造科技服务集体林改的样板。多项国家级试点在此叠加——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等,为抚州林改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后盾。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抚州坚持将“种什么、产什么、得什么”的产业链思维贯穿始终,推动林业从“绿起来”向“好起来”“富起来”的质变。

优化“种什么”,筑牢绿色根基。 抚州市大力实施国储林、毛竹、油茶、林下经济、综合经营各100万亩的“五百万示范工程”,持续优化林分结构。目前,已累计建设70万亩国储林,发展308万亩毛竹、90万亩油茶、422万亩林下经济产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丰富“产什么”,提升转化效能。 以林业“一县一品”为抓手,抚州着力壮大林草产业,培育了油茶、毛竹、建材、校具、家具、松脂、香料、林果、林菌、林药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一批如竹纤维、生物质甲醇、智慧林事服务等优质项目成功落地,全市已拥有8家国家级、89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强大的产业动能,推动全市林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418亿元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721亿元,增幅高达72.5%,一条“千亿元产值”的绿色崛起之路清晰可见。

保障“得什么”,提升富民获得感。 抚州市积极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通过“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为林农提供了劳务、流转、分红等多样化收益渠道,成功带动26万户林农实现年户均增收5000元。同时,建成10家国家级、27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实现了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县(区)全覆盖。(王荣蓓 钟南清


0
上一篇: 江西武宁:三百万株“闲树”变“碳库”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