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旗林草以林草产业为纽带,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近年来,锚定“药、鹿、果、杏”四大主导产业,深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及碳汇开发等多元赛道,将漫山遍野的绿色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蹚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林下种药:方寸林间飘“药香”、漾“草韵”
目前,巴林左旗已有9万亩林下中药材基地,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苍术、黄芪、桔梗、黄芩等20多种道地药材扎根这片沃土。林东镇、三山乡等6个乡镇的千亩种植基地联乡联村联户,形成规模庞大的“绿色道地药田”。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中药材,不仅远销河北、安徽等地,更因当地初级加工企业的“巧手”,变身成饮片切片,让“好药材”卖出了“好价钱”,实现了从“土里生”到“增值赢”的跨越。
林东林场、隆昌镇等地的2万亩林下饲草基地更加生机勃勃。中科1号羊草、紫花苜蓿等优质品种长势喜人,经10家加工企业深加工后,源源不断地运往锡林浩特等地,构建起“种植+加工+外销”的完整产业链,让林间的“草韵”变成了带动增收的“经济韵”。
林下养殖:马鹿产业打响“生态招牌”
作为亚洲最大开放式天然放牧型马鹿养殖场——石棚沟鹿场的“故乡”,巴林左旗的乌兰马鹿早已声名鹊起,被列入国家畜牧业品种保护名录,与吉林双阳梅花鹿、呼伦贝尔市根河驯鹿齐名,成为当地独有的生态“宝藏”。依托这一宝贵资源,健元鹿业等企业深挖马鹿价值,从传统养鹿取茸的单一模式,迈向全产业链开发的新赛道,研发出保健品、化妆品等四大系列120多个鹿产品,手握20个注册商标。如今,马鹿成了“移动的聚宝盆”,马鹿产业已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黄金产业”。
林产品加工:“果”然藏着大商机
巴林左旗富有6.3万亩文冠果资源林,其中2000亩天然林历经岁月沉淀,尽显沧桑韵味;6.1万亩人工林枝繁叶茂,充满蓬勃生机。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开发出文冠果茶、文冠果油、文冠果酒等特色产品,远销山东、北京,让“小林果”走向了“大众市场”。
全旗120万亩山杏与30万亩大扁杏更如绿色葱茏,铺展在广袤的巴林草原。目前,在建的初级加工厂即将投产,未来将进一步释放山杏、大扁杏的价值,让“山间野果”变成“增收硕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蓝莓试种计划已列为旗里设施林业的大盘子中,200-500亩的试种基地与重组后的果汁加工厂,将为巴林左旗的林产品家族再添“新成员”,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碳汇产业:生态价值“变现”可交易
碳汇开发是林草振兴的关键抓手,更是让生态价值“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路径。今年,巴林左旗新造林27.58万亩,森林经营项目38.96万亩、草原修复区域20.02万亩,另有10.7万亩湿地,正逐步从“生态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据了解,目前,3.98万亩国有林场新造林地已启动碳汇评估,7.31万亩新增乔灌木林已纳入当前碳汇交易范畴。随着碳汇方法学的不断完善,山杏、文冠果等经济林以及草原、湿地也将加入碳汇交易阵营,让巴林左旗的“每一次呼吸”都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有价、护绿有得”。
破瓶颈促升级:加快林草产业转化增值
过去,巴林左旗林草产业曾一度面临着管理粗放、产业链短、品牌影响力弱等“成长的烦恼”。对此,旗委旗政府审时度势,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产业升级破局开路,适合本地特点,做出了重大战略抉择:一是林下种植中药材。计划引进龙头加工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二是在鹿产业方面,依托科研力量改良乌兰马鹿品种,研发高端鹿产品,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让“生态鹿产品”畅响全国;三是聚焦林产品加工高标准示范园建设。加快“契丹牧耕”等区域品牌创建,让巴林草原的林果产品带着“地域名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四是加快编制碳汇开发专项规划,做好优质碳汇项目储备,让生态价值更快、更好地变现。
从林间药材的“土生金”,到碳汇交易的“气生财”,从马鹿养殖的“特色富”,到林果加工的“产业兴”,巴林左旗以“两山”理论为指引,让林草资源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撑起了经济发展的脊梁。未来,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必将持续书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篇章。(刘忠友 呼斯勒 吕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