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茶香如缕,悄然弥漫于天地之间。4月21日这个颇具意蕴的时刻,于常州中山纪念堂,一场名为“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的谷雨茶文化雅集,在江苏省茶叶学会的专业指引下,由常州钟楼区文化馆担纲主办,常州悦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精心承办而盛大启幕。此次雅集背后,是校长梁芯悦及其团队倾注心力、精研巧思的策划成果。50余位对茶文化满怀热忱的爱好者以及深谙茶文化奥义的学者汇聚于此,宛如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在这特定的时空场域中,展开了一场深邃而隐晦的茶文化对话。仿若一把神秘的钥匙,试图开启龙城茶事那被岁月尘封的集体记忆之门,让往昔的茶香与茶韵在当下的时空里若隐若现地流淌。
此次文化沙龙活动特别邀请到常州民进市委宣传处处长周二中,携手知名文化学者肖飞与范炎培,以茶艺为载体,共话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现场,嘉宾们以《红楼梦》中细腻的茶事描写为切入点,从曹雪芹笔下精致的茶礼、茶器,延伸至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同时,深入挖掘苏轼与常州的茶缘佳话,讲述这位宋代文豪在常州品茗赋诗的轶事。此外,三位嘉宾还共同梳理了常州本地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历史典故到当代传承,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美感的视听盛宴。
雅集启幕,裴政宇师傅沉稳立于古式茶灶前,他目光如炬,双手稳健,以传承千年的古法技艺,在280℃的炽热铁锅中续写茶韵传奇。这位拥有25年炒茶经验的匠人,此刻化身时光使者,将现代与盛唐相连,重现唐代阳羡贡茶的绝妙制作场景。随着裴师傅有力的双手不断翻炒,嫩绿的天目湖白茶在锅中如灵动的蝶,翻飞起舞,时而轻盈跃起,时而优雅落下,在高温的淬炼下渐渐褪去青涩,释放出独特的茶香。翻炒间,指尖与铁锅接触的温度,裹挟着茶叶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缠绕,形成一股独特的气韵。这香气,不仅是茶叶本身的清香,更承载着常州作为江南茶都的千年底蕴与骄傲,诉说着这座城市与茶的不解之缘,将千年茶文化的魅力展露无遗。
“抚琴品茗韵悠悠,茶香琴声绕小楼。”舞台中央,古筝演奏家陈馨妤端坐于古朴的雕花琴架前,素手轻捻冰弦,随着指尖翻飞,一曲《高山流水》如潺潺清泉倾泻而出。泠泠清音似松间流泉叮咚作响,又若石上飞瀑激荡回响,在袅袅茶香中缓缓流淌,将现场观众带入空灵悠远的山水意境。与此同时,舞台侧幕缓缓拉开,八位身着素色罗裙的舞者款步登台。她们手持竹编茶篮,眉目含情,以曼妙身姿演绎着古老的采茶之舞。纤手轻扬,仿若撷取云端新茶;舞步蹁跹,恰似春日茶枝随风摇曳。舞者们配合着琴音节奏,时而俯身轻捻,时而舒展身姿,将采茶女劳作时的灵动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琴音与舞姿交相辉映,琴韵悠扬中,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旋律完美契合。白居易笔下"青娥递舞应争妙"的雅集盛景,在现代舞台上徐徐铺展。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艺术的交融,让千年茶韵跨越时光长河,在当代舞台上重绽华彩。
雅集现场精心打造四大主题茶席,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巧妙融合。唐风分茶席以创新手法再现唐代茶艺,从器具陈设到分茶技艺,均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构"茶山境会"的诗意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大唐茶韵。宋韵点茶席则聚焦非遗"茶百戏",在细腻绵密的茶沫上勾勒龙城风光,茶盏方寸间尽显宋代文人的风雅意趣。明雅瀹饮席以散茶冲泡为核心,展现明代以来饮茶方式的重要变革,诠释简洁自然的品茗之道。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融合席,以白茶为基底,巧妙融入梅子酒,并搭配当地特色茶点,通过风味碰撞与创意搭配,演绎出别具一格的当代茶饮新风尚,为传统茶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这场谷雨茶文化雅集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纽带,不仅唤醒了常州千年茶脉的集体记忆,更以非遗技艺、学术对话、艺术演绎的多元形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范本。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此次活动恰是政策号召的生动实践。江苏省通过”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茶文化技艺传承,常州则以”文旅融合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将茶文化融入城市基因,打造”一城一茶”特色IP。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守正中创新。
(文/赵菊、图/叶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