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云南大理喜洲古镇,供销社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第一缕阳光拂过照壁,李老板正在二楼雪茄文化长廊擦拭“松下踏歌图”,在这里,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将文旅融合演绎得丝丝入扣。
喜洲古镇供销社院落。摄/钟迎春
蒸汽氤氲中,乳扇匠人李长顺已揉开第八团牛奶,瓦猫传承人杨秀英的刻刀正细细勾勒第三只神兽的瞳孔。这座白族老院像位温柔的母亲,将千年马帮的蹄声、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记忆、苍山雪水浸润的手艺,统统搂进她三坊一照壁的怀抱。
杨秀英布满裂痕的指尖摩挲着瓦猫胚胎,有时会让人想起苍山十八溪冲刷鹅卵石的轨迹。大理烟草部门创新引入“非遗合伙人”机制,让她的瓦猫作坊与雪茄文化体验区仅隔一方小院。从前,瓦猫蹲在房梁上守家,现在它们跟着游客走四方。杨秀英将游客的手覆在未干的黏土上,如同母亲教授孩童执笔。北京姑娘小林用生疏的手法着捏出歪斜的猫耳,惊喜地叫道:“这泥巴里有太阳的味道。”此刻的工坊,既是非遗工场,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圣地。
李长顺的铜锅在晨曦中第九次旋转,乳扇在晨光里舒展,莹白如玉。“我爷爷用这手艺养活了一家老小,现在到我传承了。”他忽然用滚烫的乳扇触碰游客的手,在惊呼声中大笑:“当年马帮汉子都这么试温度!”凝固的奶香漫过雪茄品吸区,上海白领王先生怔怔地望着掌心的乳扇:“这哪里是零食,分明是刻在DNA里的生命记忆。”
游客体验乳扇制作。摄/钟迎春
黄昏时分,落日为照壁上的“风花雪月”鎏上金边,古法咖啡的香味弥漫在院落间,深圳游客张薇捧着瓦猫烟灰缸细细端详,不时发出惊叹。
大理市烟草公司搭建的“非遗数字平台”大屏正在播放雪茄文化微纪录片,老板的现场讲解与成交提示音交响成趣。二楼的雪茄历史长卷与一楼的现代零售空间,正通过“文化解码-场景再造-消费闭环”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着文旅融合的边界。
游客参观雪茄文化长廊。摄/钟迎春
夜色渐浓时,守院的瓦猫瞳孔泛起微光。它们见证着:几十年前马帮在此卸下盐茶,几十年后游客带走文化乡愁。这座小院从未改变守护的姿势,只是将供销的竹篓换作文明的容器,让消失的市集声在文创帆布袋里继续喧哗。
当乳扇的蒸汽再次模糊了李长顺的皱纹,他依旧没有放下手头的活计。他说:“大理烟草‘非遗活化+产业赋能’的创新帮扶,吸引了许多游客走进喜洲供销博物社。乳扇生意也越来越好,不多做点怎么够卖?”(文/云南省大理州烟草公司大理市公司 钟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