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迭代、产业深刻变革的当下,经济格局正迎来重塑的关键节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高瞻远瞩,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列为重点培育产业,其中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双智)的融合,为未来产业腾飞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双智领航,重塑全球产业生态
全球范围内,双智融合掀起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凭借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成绩斐然。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预计2030年超1.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智能语音助手能自然对话,协助完成复杂任务;图像识别在安防监控准确率超99%,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发挥关键作用。
具身智能聚焦智能体与物理世界交互,赋予智能设备灵活行动能力。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使生产效率提升30%,次品率降低20%;物流行业中,智能仓储机器人将仓储空间利用率提高40%,货物分拣效率提升50%。双智融合催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物流车等,正为各行业带来全新机遇。
展望未来,全球双智领域需在多模态融合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普及。欧盟的双智联合研究项目便是良好范例。
二、政策驱动,构筑中国产业协同新优势
我国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持续支持双智领域。自2017年起,陆续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2024年科研投入超500亿元,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在技术研发上,我国构建起较完善的双智技术体系。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等行业;具身智能领域,机器人、传感器技术持续进步,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特色双智产业集群。北京相关企业超500家,占全国20%以上;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15%;深圳智能硬件产值占全国30%。未来,全国双智产业应加强区域联动,拓展在太空探索、深海开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三、立足三地一区,以双智推动高质量、超前发展
立足“三地一区”,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双智研究。中科大在人工智能算法、量子计算与具身智能融合方面成果突出,合肥工业大学在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控制技术上不断突破。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数千高端人才和数百科研项目,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三地一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提前抢占双智技术高地。
在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双智融合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如汽车制造引入智能生产线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兴产业如智能物流结合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与具身智能搬运机器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吸引企业集聚,形成完善产业链。未来,要加强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内培养数万名复合型人才,深化基础研究,拓展双智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双智产业集群。
通过举办国际活动、鼓励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科大讯飞产品在国际市场表现良好,未来要推动更多企业创国际品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在迈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过程中,双智技术助力能源智能调控、环保监测修复,未来需持续深化双智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应用。
四、把握科创机遇,迎接未来挑战
为推动双智产业发展,需强化基础研究,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等研究投入,鼓励跨学科研究,设立国家级科研专项,攻克多模态融合等关键技术。
要拓展双智在医疗、教育、养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挖掘潜在价值,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还应完善产业生态,培育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双智产业全球话语权。
双智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虽发展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创新,双智必将为未来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文/安徽省商务厅 穆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