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衔接课程背景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阐述,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泉引桥”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围绕教师、家长、学生需求;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发展的连续性、知识的渐进性和环境的统一性,聚焦不同学段之间的科学衔接,搭“引桥”,缓“坡度”,助力身心平稳“过渡”,确立此项研究主题。旨在解决现阶段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自成体系、衔接不强,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现状,导致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面临全新的学习环境,课程科目的增多,难度加大,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重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业评价标准发生变化等情况。加之学生青春期的到来,产生了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引起学习成绩下滑,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校、班级、课堂、家庭的管理难度增大。这也直接将义务教育一体化构想摆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小学到初中的学校教育应是一套完整的基础教育系统,搞好衔接教育将有助于扎实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二、衔接课程体系解读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立足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学校打通学段界限,对衔接教育进行了课程、课堂、教研、育人、育心“五位一体”的一体化架构。
1.引桥课程——“学科素养”衔接。
历山学校根据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挖掘课程教材的衔接点和育人价值,整合中小学教材资源,立足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衔接,以及学生对新生课程的认知,让小初衔接的坡度变缓,增强学生对初中课程的适应性。为此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道法、生物等8个学科的引桥课程,全部引桥课程的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和教学设计都经过了层层设计,杜绝初中知识的粗放式下沉,确保课程科学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力求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科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育人潜能,在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学科迁移应用,在教学方法中归纳和总结学科核心要义,在练习与作业中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课堂模式——采用“信息化模式下基于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改模式。
观察发现,小学和初中的课堂形态差异较大,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对课堂的不适应。小学课堂是强调集体的课堂,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初中的课堂是强调个体的课堂,虽然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但是这种课堂让学生在学业表现产生明显高于小学的差距,再加上撞上青春期,人际关系和心理极其容易产生危机。小学课堂没有培养出初中需要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初中课堂又缺乏给学生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小初衔接的问题在课堂上已形成,而解决课堂生活中个体与集体两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走向另外一种课堂形态—构建学习共同体。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之间通过共同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对话、共享各种学习资源、互相协助,彼此欣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因此基于学校课改模式,引桥课程的课堂仍采用“信息化模式下基于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改模式,同时初步落实初中“一微三单”六步教学法,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实践看,虽然小学和初中在课堂的一些组织形式有一些不同,但小初的课堂的理念和品质存在共同点,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评估为基本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过程形成方法,培育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中小学衔接阶段的流畅性,提高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质量。
3.联合教研——搭建学科共研平台。
建立小初衔接教研共同体,促进学科联动,是引桥课程很重要的一环。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衔接教研,可以打破小学和初中教师的界限,为教师教学搭建研究平台,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通过加深理解其它学段知识结构,更好把握本学段教学知识,从而准确把握小初教学知识的衔接点。在研究中,学校通过不同学段的教师相互交流各自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学科重点、命题特点、学生情况,促使他们教学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及时渗透,从而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育人方式——打通德育课程活动与管理模式。
学校一直探索构建融合贯通的一体化德育体系,打造系列进阶性特色德育活动,凸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从六年级家长会、双自主育人模式、小学长帮扶、毕业典礼、初中军训、中学入学教育等育人活动,形成教育衔接的闭环,帮助小学毕业生做好衔接准备。尤其是小学长的帮扶,面对面答疑,对缓解学生对初中的焦虑,更好地了解初中生活做了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联合初中,引导准初一新生做好“融入”准备。在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之初,学校组织开展军训、团建等教育活动,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心理调节、自主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让学生树立理想,掌握学习方法,以理想信念价值观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同时召开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素质评价研讨,将与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的内容,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5.育心过渡——实施系列心理干预措施。
从当下来看,小初两种教育存在着重要差异,小学课堂具有明显的弹性,活动形式多样,结构相对松散;而初中以正规课程的教学行为为主,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来保证教学效果。小初差异形成了小初衔接过渡中的“坡度”,造成六年级毕业生普遍进入初中后出现适应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初中过多重视“成绩导向”的现状,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出现焦虑和不良情绪,产生茫然、不知所措、失望、厌烦等心理。由此,做好小初心理衔接是摆在面前迫切的教育课题。
历山学校在对六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和项目组老师的问卷中发现,小升初最大的问题是在适应上,包括多门课程的学习适应、学校生活、学业规划、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尤其小初正在青春期阶段,是学生心理变动较大的阶段,所以衔接心理课程探究指向性明确,就是帮助六年级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做好准备,柔性成长,顺利跨入初中的学习与生活。
三、衔接课程体系成果
(一)建立了“五位一体”衔接课程体系模型。
(二)以项目式推动课程的深化。
为扎实落实济南市“泉引桥”工程指导意见,促进初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与科学衔接,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过渡,同时协助家庭做好孩子身心发展的全面准备和适应工作,历山学校将中小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列为了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借助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全力打造“五位一体”小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校长任项目负责人,六七年级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学校从全面质量观的视角出发,打造用素养和能力涵养成绩,用兴趣和设计开启智慧的项目整体架构,为开展全学段衔接课程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三)形成了衔接教育课程资源库。
学校注意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建立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素养练习、教研资料、系列问卷、暑期课程指导手册等。尤其是学校结合项目研究的需要,设计针对六七年级学生、教师、家长的各类问卷,对把脉小初衔接需求,调整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资源库的建立,将为2.0课程的迭代提供帮助。
(四)创立双向互通的联合教研机制。
在日常教学中,小初学段教学研究割裂的现象仍然存在。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初中教师也不了解小学都教了什么,对学生的习惯、能力状况如何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学衔接出现诸多盲区。紧密联动的教学研究是打破壁垒的有效手段,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一起参与全学科、全领域的同题异构,共同开展教学交流,进行实践碰撞。课堂全部打开,研究全部开放,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情感、心理、需求等成为小初共同的话题与研究的目标。
四、衔接课程体系效果反思
通过“五位一体”小初引桥衔接课程的实施,收获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义务教育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教育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小学知识是初中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而初中知识又是小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即从简单的变成复杂的,从静态的变成动态的,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以抽象思维为主。如果仅仅从理论上知道两者的关系,不去深入了解,甚至将小学和初中脱离开来,这将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甚至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再者,部分学科的中小学教材衔接连贯性不强,甚至没有衔接,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能加了学生的负担,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连续性的标准严重不符。通过小初衔接课程的架构和实施,不仅使中小学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还大大减少了重复教学和重复练习,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小学和初中数学方程教学的统一,可以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初中老师在知识的螺旋式上升阶段,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做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强化教学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中、小学教师的沟通,使小学教师更清楚小学的知识、能力为中学的哪些方面服务,明确教学方向、要求;也让中学教师明白中学所教的知识是基于怎样的小学知识储备而进一步学习的,中学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不需要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探索或者再讲解,有效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知识、能力链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对于圆的初步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圆心、半径、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有所掌握,所以在初中的圆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探索。
3.缩短了学生与新教师的磨合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中学教师向小学毕业生介绍初中的课程、学习方法等,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及时调整以往的方式方法,从而在心理上、学业上排除障碍,达到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目的。
4.真正落实了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历山学校的引桥课程内容设计是基于学科特定的能力与素养,而非是基于知识点的衔接,更非是初中教材知识的直接下沉。比如学校的语文引桥课程内容侧重学生对古文的鉴赏,在《世说新语》中选取了经典文章,采取吟诵和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和培养鉴赏古文的能力;生物与化学的衔接课程内容主要是实验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观察思考能力;数学引桥衔接内容设计侧重于生活应用,主要以“鸡兔同笼”和“工程类”专题呈现,切实落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学校的四大类数十节引桥课程设计都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遵循“让成绩成为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副产品或自然结果”的课程实施理念,促进学校接续、全面成长与发展。
虽然学校在小初衔接教育上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但是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认为还可以在学生个性特长的延续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衔接课程前移。根据实践来看,衔接课程可以前移到五年级开始,将衔接课程并入正常五年级教育教学中,会让课程的实施、课程的完整度上更加充分,也让学生有更长的心理预期过渡。
2.继续学生兴趣培养。历山学校的选修课程丰富多彩,如合唱、器乐、舞蹈、机器人、体育竞技等项目已成规模,部分学生的特长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和中考压力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不能像小学阶段那么被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兴趣爱好上的脱节,使初中生活缺乏趣味。初中可以在了解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推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美好人生打好底色。
3.关注初一新生的衔接。学校的衔接课程重点往往落脚在六年级学生上,往往忽视了刚刚进入初中的阶段,这应该是检验前期衔接效果的阶段。所以建议衔接应到学生进入初中一年级的上学期。从学生的各方面的适应度,来检验我们的衔接课程。
历山学校“五位一体”小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的开展,打通了小学到初中的教育教学盲区,让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花季少年轻松愉快地迈入初中的门槛,实现小学初中教育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辛吉荣 郭洪超 柳夙宏 强文珠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