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从“地窝子”到“东方红拖拉机”背后的历史印记:德令哈农垦博物馆致敬垦荒者

2025-05-23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一座承载着柴达木盆地农垦记忆的文化地标——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正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新身份,向世人讲述着半个世纪前“戈壁变绿洲”的奋斗历程。5月22日,“声动青海”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这里,通过实物、影像与历史场景的还原,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摄/余瑜

历史场景的立体再现

这座依托原德令哈农场场部旧址建设的博物馆,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6374平方米,分为四大室内展区与五大户外展示区域。400余件实物、300余张历史图片及3万余字文献资料,配合20余处多媒体设施,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展示体系。游客扫描展品二维码,即可获取延伸讲解内容,实现“云参观”与实地体验的融合。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复原的20世纪50年代农垦生活场景:地窝子居所内简陋的生活用品、泛黄的劳动日记,与户外陈列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形成强烈对比。讲解员介绍,1958年7月20日,中国第一台自主生产的东方红-54拖拉机正是从德令哈农场驶出,开启了中国农机化的新纪元。这台曾参与开垦柴达木盆地的“功臣”,如今成为农垦精神的象征,静静诉说着当年“战天斗地”的豪情。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见证

东方红-54型拖拉机的展区内,一段1958年的影像资料重现了其出厂时的盛况:工人簇拥着披红挂彩的拖拉机,敲锣打鼓的队伍绵延数百米,围观群众挤满道路两侧。作为中国农机工业的奠基之作,东方红拖拉机在改革开放前承担了全国70%以上的机耕任务,帮助中国以不足世界1/10的耕地养活近1/4的人口。在德令哈农场,这类拖拉机不仅用于开垦盐碱地,还参与了万亩竖井排灌试验田的建设,使柴达木盆地的粮食年产量突破2000万斤。

博物馆内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摄/余瑜

博物馆户外展区的另一台东方红-802拖拉机,是我国第三代拖拉机的代表,其耕作面积覆盖全国70%以上的土地。这些“铁牛”不仅改变了传统农耕方式,更成为农垦人征服荒原的有力武器。正如讲解员所言:“每一道车辙都刻着农垦人的青春,每一颗螺丝钉都凝结着拓荒者的汗水。”

农垦精神的时代传承

德令哈农场曾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之一,34年间累计生产粮食超9亿斤,为柴达木盆地农业开发奠定了基础。博物馆通过《农场发展史》《农具农机史》等展区,系统梳理了从手工劳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历程,提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垦二代”代表更是深有感触:“父辈们住地窝子、喝盐碱水,用双手把戈壁变成粮仓。现在我们不仅要守护这片绿洲,还要通过科技手段让农业更高效、生态更和谐。”这种传承在博物馆的展陈中尤为明显:既有传统农具的实物展示,也有现代智慧农业的沙盘模型,体现了从“汗水农业”到“科技农业”的跨越。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作为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核心项目,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与周边景点形成联动效应。游客可沿“民族团结进步塔—农垦博物馆—可鲁克湖—海子诗歌陈列馆”线路,体验从红色历史到生态观光的多元旅程。2023年,博物馆接待游客3.8万人次,带动柯鲁柯镇餐饮、民宿等业态收入增长20%。

为增强体验感,博物馆还推出“农垦生活一日营”活动,游客可参与田间劳作、品尝农场美食,甚至驾驶拖拉机感受拓荒者的艰辛。这种沉浸式旅游模式,让历史教育与休闲体验深度融合,成为青海“旅游+文化”的典范。

从“地窝子”到现代化展馆,从东方红拖拉机到智慧农业,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正如博物馆序言所述:“每一粒粮食都饱含拓荒者的热血,每一寸土地都铭刻奋斗者的足迹。”在新时代,这座博物馆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柴达木盆地永续传承。(文/余瑜 吕婕)


0
上一篇: 黑龙江明水县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全覆盖点验专项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