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尺巷这片文化厚土上,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同志始终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与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责任感,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六尺巷文化”为纽带,积极探索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路径,将社区关工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与担当。
一、 党建引领,构建关爱青少年成长新格局
张耘同志深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他始终将“党建带关建”作为根本遵循,亲自担任社区关工委工作小组组长,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汇聚起妇联、团支部、关工委成员单位以及“五老”人员的强大合力,构建“党组织引领、关工委搭台、全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为给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依托“六尺巷·德邻社”党群服务站,积极链接学校、家庭资源,将“礼让和谐、崇德向善”的六尺巷文化精髓融入青少年日常教育。通过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公益书法教学、非遗实践体验等多元化活动,使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引领。在他的努力下,社区营造出“人人关心成长、处处传递温暖”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文化浸润,传承优良家风家教
张耘同志坚信,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他深入挖掘六尺巷故事中蕴含的家教智慧、家风传承,并将其创造性转化为生动的德育资源。2025年,他推出“六尺巷小课堂”项目,围绕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需求定制传统文化课程,亲自策划并带头讲述“父子宰相家训”,围绕家风家教的古今意义以及当代价值,深入阐释谦和礼让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现代社会中涵养品格、解决问题的智慧所在,引导青少年及其家庭树立“立身先立德”的正确价值观。
为了让榜样力量可感可学,他积极组织桐城市“身边好人”走进社区、走进青少年群体,用朴素鲜活的语言和事迹,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懂感恩、明责任。同时,他高度重视非遗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力邀桐城剪纸传承人薛海霞、棕编艺人邓光福、掐丝珐琅传承人项道友等走进社区,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创新载体,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
面对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张耘同志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创新工作载体,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他以“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项目为平台,联合市第二中学、师范专科学校等对青少年进行志愿讲解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小讲解员”。这些佩戴统一标志的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活跃在六尺巷景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家乡的故事,年均服务超500人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青少年的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讲述中深化了对礼让、和谐、担当精神内涵的理解,实现了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再到“践行故事精神的人”的转变。
在寒暑假期间,张耘推出的“六尺巷小课堂”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校园”。他邀请六尺巷剧社的文艺爱好者带领孩子们学唱黄梅戏,联合高校学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今年暑期,他积极对接安徽师范大学,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走进社区开办了为期一个月、多达45期的“六尺巷小课堂” 暑期公益班,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假期“看护难”问题,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假期,实现“帮扶解困”与“文化育人”的双向赋能。
四、关爱帮扶,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张耘同志始终将关爱帮扶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他积极推动部门协同,主动联合相关部门,扎实落实“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帮扶项目,格外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同时,注重发挥“五老”人员的银龄优势,动员他们担任青少年的心理咨询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他的带领下,社区持续深化校社联动,联合幼儿园、学校,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生动形式,常态化开展防溺水、防拐骗等安全主题教育,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护能力,形成了对青少年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保护网络。
张耘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了六尺巷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青少年心中的好书记,也是社区居民公认的贴心人。在他的带领下,六尺巷社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必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 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