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古韩镇上峪村肉鸡养殖基地,两座银灰色的现代化鸡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推开鸡舍大门,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鸡场的刻板印象:没有纷飞的鸡毛,没有刺鼻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恒温洁净的养殖环境。
古韩镇上峪村肉鸡养殖基地
10万个排列整齐的鸡笼里,白羽肉鸡个个精神抖擞,唯有自动化设备运转的轻微嗡鸣在空气中流淌。饲养员史卫忠正专注地通过智能终端查看各项数据,不时穿梭在鸡笼间,细致观察着肉鸡的生长状态。
“过去养鸡全凭老经验,天热了怕鸡中暑,天冷了怕鸡冻伤,喂料、清粪全靠人工,累不说还不省心。” 史卫忠指着墙上的智能控制系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我们投用的这套智能设备,温度、湿度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上料、上水、换气、清粪全流程都能一键操作,这里的肉鸡真正住上了‘科技大房’”。
史卫忠边说边拿起手机演示远程操控功能,话音刚落,饲料投放机便沿着轨道精准送料。“现在1个人管两栋鸡舍都游刃有余,而且人少进出鸡舍,能大大降低病菌带入的风险。科技真的能解决养殖中的大难题!”
饲养员史卫忠观察肉鸡生长状态
据了解,这个“智慧养鸡场”是上峪村村企联建的典范项目。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基地引入全套智能化设备,企业则全程主导从鸡苗投放、养殖标准制定到成鸡销售的全链条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产业闭环。
技术员袁中玉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肉鸡45—60天就能出栏,每只平均能长到6斤重。今年预计出栏50万只,营业额能稳达120万元。”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钱袋子”自然鼓了起来。村民通过进场务工挣得薪金,仅此一项年增收可达5万元;村集体也借此“添柴加薪”,依托项目稳定收益年增收10万元。曾经的“空壳村”,如今有了实打实的“家底”,村集体经济的腰杆越来越硬。
“一只鸡的成长史,就是村企合作的见证史,更是乡村振兴的富民史。”古韩镇上峪村党支部书记张跃岗话语坚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定盘星’,在智能化养殖的基础上拓展产业链条,让‘科技鸡’孵出更多‘致富蛋’,让绿水青山间的富民产业根基更牢,让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襄垣融媒体 文/邓蓉 图/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