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乡村振兴 >> 浏览文章

深耕文脉助振兴 发挥余热践初心

2025-10-1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桐城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位特殊的“添彩人”——李国春,他出生于1958年,是桐城本地人,2018年从桐城市文旅体局退休,加入桐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关工委报告团。此后,他便将全部热忱投入到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中,成为桐城文化虔诚的守望者和热情的传播者,用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与活力。

深耕文化,为乡村振兴筑牢“根”与“魂”。李国春同志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文化的繁荣,乡村的振兴就失去了内在的根基。而桐城历史文化渊博,自明清以来,名人辈出,文献繁富。因此,他凭借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文史功底,探赜钩深,从大量乡邦文献中整理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课题,写成专论,近年来,以论述、诗文等多种体裁撰写了百余万字,向读者和意欲了解桐城历史文化的学者介绍。2024年,他的50万字专著《若水庐丛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史料丰富,立意新颖,在文化界产生一定的反响。

 宣讲育人,为乡村振兴培育“才”与“德”。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入市老科协以来,李国春同志先后在学校、机关单位、文艺社团、乡镇作多场讲座,宣讲有《家风永流传》 《风雅龙眠》 《苦其心志,为梁为栋》 《君子精神》 《古诗吟咏》等专题,听众数千人。讲座深入浅出,形式生动活泼,听众从中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概况。他的宣讲,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为乡村振兴培育了既有文化之“德”、又有建设之“才”的生力军。

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打造“名”与“实”。近年来,桐城市有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写一系列介绍桐城历史文化专著。在市老科协综合委主任潘忠荣先生的带领下,李国春同志参与《潮涌龙眠》 《桐城政协简史》 《德厚龙眠》 《话说桐城》等专著的编、撰工作;参与编、撰《桐城历史人物》大型专著并任副主编;主编《桐城文学》特刊《桐城家风故事》 ;为《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一书撰写文章。这些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桐城历史文化景点的品质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倾情乡建,为乡村振兴描绘“形”与“神”。李国春同志积极参与桐城多项文化工程的规划评审、展陈设计与文本撰写工作,包括担任《方以智故居》 《勺园》陈展文本执笔,以及六尺巷文化片区艺术顾问、龙眠河“幸福河湖”项目评审等。他深入乡村建设一线,参与北大街“凤仪坊”、大关镇“连理亭”复建指导,并撰写《捐修凤仪坊记》 《重修连理亭记》,刻石立碑。助力双港镇山明村“和美乡村”项目挖掘历史文化,也为青草镇尖力嘴文化公园规划献策,并撰写《桐西尖刀嘴记》以志纪念。此外,他在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工作期间,推动“裁襟励子园”、黄梅戏《方以智》等多项文化项目立项并获资助,切实以文化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从学术研究到文化宣讲,从编撰史志到亲身参与乡村建设,李国春同志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炽热的乡情,让历史文献活起来,让古典精神新起来,让乡村面貌美起来。他证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一位有担当的文化学者,完全可以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杰出贡献者。(薛媛元)


0
上一篇: 乡村小店的增收路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