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胜利路,43岁的聂燕守着一家便利店,日子忙碌而充实。除了经营日用百货和方便小食,聂燕一有空就埋首于店鱼肠另一片天地——丝线缠绕的金丝凤、流光溢彩的琉璃玉簪、细腻精致的缠花绒花,一件件手工艺品在指尖绽放,诉说着这一非遗文化的韵味。
聂燕制作的绒花。摄/李光英
多年来,聂燕和丈夫张继刚都是开着一辆货车,在个旧各乡镇集市跑摊。2012年,孩子的出世让他们决心安定下来,“就想有个稳定的地方,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养活家人。”于是,聂燕和丈夫拿出这些年摆摊的积蓄,在居民社区租下商铺开了这间便利店。为了丰富顾客购买需要,她向个旧市烟草专卖局提出许可申请,通过核准后成为了零售户。
聂燕正在制作章鱼小丸子。摄/李光英
初入零售行业,聂燕对商品管理一窍不通。了解情况后,个旧市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指导她订货、库存管理和货品陈列技巧。“他们帮我打造‘云香印象’现代终端,扫码销售、自动盘库,数字化经营模式让我从琐事里解放出来。”聂燕笑着说,“现在经营省心了,有更多精力追寻自己的热爱。
聂燕从小对手工制作有着浓厚兴趣。2018年,她偶然接触个旧市汉文化协会,开始系统学习缠花、金丝凤、绒花、点翠等技艺。随着国家大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聂燕制作的部分非遗手作。摄/李光英
今年,个旧市烟草专卖局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聂燕的店铺成为“商品+文化+体验”模式的首批试点:客户经理协助她划分出非遗展示区,手工艺品与商品陈列相得益彰;线下组织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国庆期间,游客在聂燕的非遗摊位上选购商品。摄/李光英
除此之外,聂燕还积极参与文化传习活动,教孩子们制作缠花灯笼,在社区开设非遗制作公益课堂。“每当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绒花欢呼,我就觉得一切值得。”聂燕抚摸着正在制作的金丝凤头冠说道。
小小店铺,既是家庭生计的支柱,也是文化传承的星火。聂燕的小店故事印证着,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商业与文化共鸣,寻常烟火处,亦可生长出绚烂的文化之花。(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李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