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内蒙古敖汉旗:满树尽是“黄金”果

2023-09-22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餐饮,在赤内蒙古峰本地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沙棘汁的身影,而其中知名度较高的,莫过于产自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沙漠之花沙棘果汁饮料。

2003年9月,依托敖汉旗得天独厚的沙棘、山杏资源,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初始只有一个小院子的企业,已将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以赤峰市为中心逐渐向全国拓展的市场营销网络格局。

沙漠之花之所以做得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种植,并不断进行品种优化的沙棘林产业园。

产业园位于敖汉旗长胜镇,总占地2200亩。六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退化林,土地贫瘠,旁边是大面积闲置的土地,风沙一起,尘土飞扬。如今一眼望去,繁茂的沙棘树成排,枝头隐约可以看见一两颗早熟的沙棘果实。

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园坚持“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经营理念,将碎片化、分散化的退化林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更新改造,实现了林业资源合理利用,退化林变成了经济林。周边脆弱的生态逐步实现向良性生态转变,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农田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附近风蚀沙化的现象基本杜绝。

“沙棘栽植后3-5年开始结果,10年以后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为25年。平均亩年产沙棘果0.5吨,按每吨以8000元给计算,每亩年收益约4000元。”沙漠之花副总经理车文武告诉记者。

经过不断整合资源,这片沙棘产业园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六顷地村与长胜甸子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增加收入7万余元,产业发展红利惠及两村600余农户,给当地的农牧民及贫困人口拓宽了增收渠道,为不方便外出打工的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

无独有偶,在敖汉旗还有一处经济林格外出名,它就是萨力巴乡村民刘波的亿森明珠林果家庭农场。

自2007年起,刘波一家开始治沙造林,几年下来营造杨树林近800亩,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杨树成活率并不高。2013年春,看着羸弱的杨树林,刘波决定改变造林策略——营造经济林,发展林果产业治沙致富。刘波以杨树林为防风带,种抗旱能力极强的沙果林,几年时间里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林果品种,逐步形成片区规模果园。

2017年,受沙害与干旱双重影响,外围杨树枯死很多,这更加坚定了他造经济林、建产业园的想法。

2019年,在旗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刘波又承包了四家子镇的大王山。这座山原有植被以松树为主,不但有沟坡,还有整片整片的荒地。他们采取见缝栽树的策略,为青山补绿,雇来推土机,把坡上成片成块的800多亩荒地全部修成梯田,栽上了苹果、苹果梨和鸡心果。目前,刘波夫妇已拥有萨力巴和四家子两处产业园区,总面积达到4000亩。其中,坐落在萨力巴乡的1800亩果园,已种植沙果、鸡心果、龙丰苹果、寒红梨等多个优良品种,可以就近安置50余人就业。

走进刘波的果树林,随处可见红透的苹果挂在枝头,遍地都是繁茂生长的植被,昔日荒山已经变成千亩果林,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我种树造林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也靠这些果树致富。”站在果树下,看着枝头满是熟透的果实,刘波难掩激动的告诉来往的客人。

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造林,敖汉旗的治沙灭荒取得了极大成效,而大力发展的经济林,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一棵棵摇钱树,在享受绿色生态的同时,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满富足。

(文、图/刘忠友  陈奕如)


0
上一篇: 黑龙江明水县“葡”天同庆 “萄”你欢心 崇德镇光兴村开展特色葡萄园产业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