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蒙自:“望天田”的嬗变

2025-01-20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暮冬,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镇白石岩村烟区,一块块高标准烟田阡陌纵横,田成方、渠成网、渠相连……乡间沃野绿意正浓,一行行粗壮的冬蚕豆杆上挂满饱满的豆荚,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信号。

田间机械化翻耕作业。摄/李姝锦

芷村镇白石岩村村民古秀珍家里有30亩土地,大部份面积偏小又零散,农用机械无法通行作业。“以前的地块小又零散,我们种收很是不方便,更多的得靠牛马拉运,有些小地就放荒不种了。这两三年实施了高标准烟田建设、土地流转和田间机耕路修缮,高低不平的‘小块田’变身平整大连片了,种植方便多了。”古秀珍笑着说到。

古秀珍的丈夫杨华边采着冬蚕豆,边接过媳妇的话说道:“土地平整、道路畅通了,方便了机械化作业,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成本比以往降低近15%左右。”

等雨播种、望天吃饭,曾是当地村民的一个愁心事。如今,让古秀珍和丈夫杨华轻松发展粮烟多元化种植的原因,是当地烟区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烤烟+N”多元产业等模式带来的利好。

古秀珍夫妻采摘冬蚕豆。摄/李姝锦

“在村民自愿进行土地流转原则下,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当地烟农合作社将‘分散地’‘补丁田’‘巴掌块’等耕地碎片化田地集中流转科学配套治理,形成了串点连线、连线成面的高产田。”白石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马金云介绍说。

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扶下,合作社与村委会通过“土地整治+数字农业”“土地流转+科技+规模化”“土地整治+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将分散、低产的田地改造成相对集中、高产的高标准种植区,不断提高了土地肥力、农田利用效率和提升农业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又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当地群众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的意识。同时,通过改良种植条件,还拓展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烤烟+豆+小麦+油菜”等复种、套种模式,村民实现一年多收益,每亩产值增益近3千元。

烟区轮作地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摄/李姝锦

近年来,蒙自烟区在推进烟区综合建设过程中,将分散的“望天地”“补丁田”“巴掌田”变成“渠沟路田”基础设施配套全的规模粮烟经高产田,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粗放经营的传统方式,通过田、水、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转变生产组织方式,使昔日的零散碎地块又重新“活”起来,更促进了当地烟区群众种植提质增效。

让“望天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土地产出提高,再让群众多元化增收荷包鼓鼓。

“我家把20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流转期间每亩地流转费有800元多。”鸣鹫镇石洞村村民张银花说,经过高标准烟田建设“升级”,土地“身价”渐涨。“农闲时季,我还可以去合作社‘烤烟+’多元化种植基地打零工,一年能增加两万元收入。”

田间“烟+豌豆”多熟式产业发展模式。摄/李姝锦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昔日的“巴掌田”“望天田”变为成方连片的“稳产田”“高产田”和“致富田”,农业种植成了效益更高的产业。

近年来,蒙自烟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通过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等措施,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农田,实现了“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稳产高产”。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李姝锦)


0
上一篇: 云南个旧:土地活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