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还未亮,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吴先田家的豆腐坊里,已经飘出了阵阵豆香。灶台上的大铁锅冒着热气,豆浆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吴先田和老伴儿正忙着将煮好的豆浆倒入木桶中,准备点卤。
吴先田夫妻做豆腐。摄/李旋宇
“做豆腐是个辛苦活儿,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吴先田一边忙活一边说。三十年如一日,她和老伴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序: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卤、包制……每道工序,她都一丝不苟。
做豆腐前,吴先田家条件不好,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为了生计,她四处奔波寻找挣钱的路子。一次偶然机会,她听说做豆腐是个不错的营生,于是决定尝试一下。然而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豆腐制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没有师傅指点,没有经验可循,吴先田只能靠自己摸索。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她做出来的豆腐口感并不好,常常卖不完。
吴先田包制豆腐。摄/李旋宇
吴先田不断尝试不同的配方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做出了口感独特的豆腐,人们纷纷前来购买她的豆腐,有的甚至还专门从外地赶来。
为了改善一家人生活,2005年吴先田拿出积蓄,加上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贷款,建起了一栋楼房。为了还建房贷款,生活又变得吃紧起来。
吴先田制作的豆腐。摄/李旋宇
为缓解建房贷款压力,2006年吴先田在自家一楼开了一个小商店,经营百货,并向金平县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成为零售客户。
刚开始,商店的生意比较平淡,“那时候,店里进的货卖不出去,积压了很多,心里特别着急。”吴先田说。
金平县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了解情况后,增加了走访频次,为吴先田提供个性化的经营指导,建议她针对附近村寨的老百姓消费习惯,优化和丰富商品品类、合理安排库存、做好货架陈列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经过调整经营思路,渐渐回头客越来越多,新客户也纷至沓来,小店生意一步步好起来了,吴先田家又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如今,吴先田家的豆腐坊和小店都已经步入了正轨。豆腐坊里,每天制作出的豆腐,满足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需求。小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等再过几年,我和老伴儿干不动了,就把豆腐坊和小店交给儿子儿媳。我就和老伴儿去县城里住,帮儿子儿媳带带孩子,享享清福。”吴先田憧憬着未来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文、图/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李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