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广西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纳翁乡民族村的林下作物种植基地,竹荪、草珊瑚等中药材长势喜人。民族村党总支书记盘文妮正一边细心查看每株植物的生长情况,一边鼓励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来。正如她所言,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还使得全村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
随着广西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如纳翁乡民族村一般林下生“金”的积极探索正在八桂大地不断上演。依托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走向,广西林业人不断发展出林药、林菌、林蜂产业,推动林下经济“多点开花”。
图为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在林下种植中草药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加强顶层设计 激活产业发展“主引擎”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富集区,林下空间充裕且生态良好,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广西全区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7077万亩,产值达1388亿元。
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顶层发力必不可少。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抢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创新融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动林业扩面、提质、增效。
2024年,广西出台《关于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发展重难点,提出“三大板块、十七条措施”,从用地保障、金融支持到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全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资金不足是阻碍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林下种植、养殖项目通常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包括土地整理、种苗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收益,导致资金回笼慢,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有心却无力”。
为帮助企业突破融资瓶颈,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林业等部门配合,广西逐步建立起“林业部门推荐+农担公司担保+银行审批放款”的融资服务模式,不断降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门槛。同时,通过“直接授信担保”“林权抵押+农业担保”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项目。据统计,截至2024年,广西已累计安排自治区林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超过3亿元,撬动近9亿资本进入林下经济产业。
“受地形、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限制,不能简单将农业的发展模式套用到林下经济上。”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受访时表示,要想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积极探索差异化道路。
解难题需有良方。一方面,广西依托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走向,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市多点打造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精品基地、重点县域,以“量”取胜;另一方面,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广西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林下产品。例如,在百色、河池等山区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在南宁、柳州等丘陵地区推广林下养殖家禽、蜜蜂;在环南宁森林旅游圈、花山—十万大山边关生态旅游带等区域发展林下休闲旅游精品等,注重林下提“质”。
此外,广西大力推动林下经济“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场一品”,指导支持龙头企业、协会推进“桂系”林下产品品牌创建,打造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占有率高、特色鲜明的林下经济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进林下产品“三品一标”、森林认证、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等,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依托世界林木业大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平台,加大林下产品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广西林下产品知名度、影响力。
图为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林下经济相关展品。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优化产业布局 做大绿色“聚宝盆”
一犁新雨破春耕。阳春三月,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这边,来宾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下套种的草珊瑚、鸡血藤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那边,梧州藤县天平镇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内,一群群三黄鸡正在自由自在地觅食,不时传来欢快的鸡鸣声……
一座山林就是一家“绿色银行”。从套种中药材、林下养土鸡的种植养殖业到生态旅游业,广西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的机遇,进一步拓展林下产业类型,形成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复合经营模式,不断充实“绿色钱库”。
“油茶+N”是广西林下种植的典型模式之一,指的是将油茶与用材林、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进行复合套种,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地多收。近年来,广西国有维都林场把发展“油茶+N”作为促进转型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它的生动实践也是广西探索油茶林下经营的一个缩影。
“油茶前三年生长期冠幅不大,我们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在油茶地复合套种艾草,既节约抚育成本,又增加了一层收入。”维都林场中,株株油茶间错落有致地套种了艾草,目之所及皆郁郁葱葱。据场长杨家强介绍,艾草是药食同源,既可以入药,又可以制作美食或者保健产品,市场十分广阔。
图为广西国有维都林场雅江分场林下种植艾草。广西国有维都林场雅江分场供图
对于种植艾草的经济效益,杨家强也早已算清楚了一笔账:“艾草一年可以采收三次,第一年种植成本每亩大约2500元,收益可达5000元,第二年开始,种植成本会降低,每亩投入1800-1900元,收益也可达到5000多元。”据悉,截至2024年,维都林场在油茶和景观树下共种植了1300多亩艾草,年产艾叶468吨,年产值超560万元。
纵观广西全区,“油茶+N”模式的发展已日益成熟,除维都林场推出的“油茶+艾草”“油茶+广藿香”等模式外,钦州浦北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梧州藤县等地还探索出“油茶+大红柑”“油茶+板栗”“油茶+土鸡”等油茶林下经营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图为广西国有维都林场探索“油茶+广藿香”模式。广西国有维都林场供图
随着旅游市场的回暖,“林+药+游”“林+花+旅”等“花式打法”逐渐成为我区林下产业发展主流。如钦州市浦北石祖禅茶园森林康养基地采取“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出观光类、运动类、舒缓类、食养类等7大类36个主推森林康养产品,试点建设期间年接待康养旅游人数达到15万人次以上,经营收入超过1500万元。
七坡林场、派阳山林场、高峰林场等广西国有林场也在森林旅游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其中,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推出了沉浸式森林实景剧本游,把森林体验与传统中医药文化、廉政文化、知青文化结合起来,增进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成为市民开展团建活动的新选择。
在2024年广西森林康养产业招商引资暨招客引流推介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发布了12条森林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涵盖长寿文化康养之旅、清凉避暑康养之旅、多彩民族康养之旅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森林康养路线,共签约森林康养投资和康养服务引流项目22个,意向投资总额达6亿元,加快建设“壮美广西生态旅游”品牌。
图为大容山森林康养基地“山顶可泛舟”的奇观。摄/李寿南
助推林下经济进大山 种出助农“致富果”
兴特色经济、富一方百姓,是林下经济诞生的初衷,也是新发展阶段赋予它的天然使命。在广西的山间村落,林下经济不仅是一个“不砍树能致富”的林业生产方式,也是一条“不离乡可就业”的致富之路。
从前,由于农户土地较为零散,且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项目成本较高,乡村地区林下经济仅停留于小规模家庭种植的经营模式,无法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为鼓励农民转型发展现代新型农业,推动林下产业规模化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在区内各地,特别是乡村地区积极推广“企业(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强化科技支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素有“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近年来,金秀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创建了广西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有限公司,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发展特色种植业。
走进该公司位于金秀县桐木镇古池村的林下种植基地,鸡血藤、佩兰、牛大力、五指毛桃等多种中草药长势喜人。“我们每年免费向农户提供10万株种苗,吸纳了周边200多户群众在基地务工就业,带动全县瑶药种植5万多亩。”该公司董事长黄良强介绍,公司目前发展了5个合作社,有8000多名农户跟着企业种植瑶药,帮助农户实现年均增收超1万元。
“我家种植的佩兰前段时间刚收完卖给基地,收入1万多元。”桐木镇古池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军说,“基地免费提供佩兰种苗、技术,种一次能连续收获好几年,每亩年收入400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古池村已经有20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青年也陆续回到家乡种植中草药。
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代表,广西多地发展林药结合的探索都已取得丰硕成果,如百色靖西市种植的草果、田七,融水苗族自治县与龙胜各族自治县种植的草珊瑚、灵芝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也催生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定制药园”。 “定制药园”项目是由政府引导、基地种植、企业加工流通、医院采购、农户参与生产,形成完整、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体系,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药材质量,也提升了种植户收入。目前,广西全区选出了3批“定制药园”,共4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南宁市隆安县桂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原生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销售及经济林种苗组培繁育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陆厚琨日前表示,依托“定制药园”建设基地的项目优势,公司通过购销结合有效解决当地中药材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户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还拓宽了当地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据统计,2024年,广西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除林下种植中草药外,还涉及食用菌、香料以及林下养殖鸡、鸭、鹅等多个领域,全区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林草产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惠及林农1200多万人,为广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图为浦北县林农野生红香菇。摄/伍凯源
致广大而尽精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将继续以实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打造林下种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地优美、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李建平、杨智强、陆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