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山村迎蜕变 生活如锦绣

2025-03-24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大山深处,村庄蝶变。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委会周衣村,一座座明黄色的小楼错落有致,水泥路蜿蜒入户,路旁太阳能路灯笔挺伫立。村口,一个用水泥浇筑的方柱上,“周衣村”三个字尤为显眼。

周衣村村口。摄/段伟

三年前,周衣村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灰头土脸”样貌;三年后,乡村振兴建设把整个村子从头到尾改换一新。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步行五分钟左右,便到了村民金保囡家。她家新加盖的两层半小楼尚未装修,但一层的堂屋已收拾得窗明几净,沙发上铺着半幅未完成的彝族挑花绣布,针脚细密如繁星。

作为土生土长的彝家女,金保囡10岁便跟着母亲学挑花刺绣,村里人夸她“手比山雀还巧”。2008年嫁到周衣村时,她和丈夫袁海祥守着几亩地种玉米、小麦,农闲时外出打零工,“收成刚够解决温饱,攒了10年才盖起一层毛坯房。”金保囡说。

金保囡(右)和母亲学习刺绣。摄/段伟

2021年,泸西县烟草专卖局推广“粮烟协同”发展模式,打造粮烟双优复合产业带,促进农户增收。金保囡和丈夫一商量,在村里流转了10余亩地,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她裤兜里总揣着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当地烟叶工作站技术员传授的要点。“移栽时株距要匀,打顶抹杈得掐准时机……”她边说边比划着。

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烤烟交售季,她家烤烟收入3万元,加上轮作作物,全年进账5万多元。去年,金保囡不仅加层建盖了房屋,还添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农闲时常骑车回娘家探望父母。“现在很少外出打工了,日子稳当,还能抽空跟母亲学习刺绣。”金保囡说道。

变化不止于此。三年前,金保囡攥着锄头刨地,一亩地翻三天,掌心经常磨出血泡;秋收遇雨,牛累瘫在地头,人愁得直跺脚。如今,当地烟农合作社推广的机械化种植,耕地、播种、移栽等全由“铁牛”代劳,“手机一点就能预约机耕服务,机器轰隆几小时,抵过去三天人工劳作。”

自2019年起,泸西县烟草专卖局通过补贴的方式,支持当地烟农合作社机耕队购置各类农用机械,并指导机耕队在每台大型拖拉机上安装卫星遥感监测装置,实时监控耕深、轨迹、作业面积。如今,由持证机手组成的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甚至延伸至周边县(市)。

当地烟农合作社的机耕服务。摄/段伟

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也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金保囡重拾绣针,作品通过网络销往外地,一幅好的绣品能卖上千元。村里像她这样的绣娘已有十余人,去年金保囡的几个老姊妹刺绣的订单金额达到2万元。“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如今还能贴补家用,真是两全其美。”她抚着绣布说。

临近中午,金保囡收起绣布,准备为家人做午饭。灶台上,新买的电饭煲正冒着热气。“以前烧柴火烟熏火燎,现在用电器省事又干净。”她笑着说。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段伟)


0
上一篇: 小荸荠变身致富“金疙瘩”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