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昔日冬闲田,今朝贡菜香

2025-04-0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春日的金沙江畔,云南省丽江市大东乡白水村的田野间,村民和国伟正弯腰收割一米多高的贡菜茎秆。这些绿油油的作物是白水村集体经济的“新主角”——贡菜,因其清脆的口感,又名响菜。2024年底,白水村委会立足白水河干热河谷气候优势,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示范”模式,在沿河21亩土地上试种传统贡菜。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培育,如今贡菜亩产值突破8000元,为农户增收打开了一扇新门。

等待采收的贡菜。摄/张舒蓉

大东乡作为滇西北传统农业乡,长期面临“大春烤烟撑经济,小春土地晒太阳”的产业失衡难题。每年大春季节,4400亩烤烟撑起1600万元产值;可一到小春时节,受交通、水源等多方限制,多数土地撂荒,部分土地也只能种植绿肥养地。这种“单腿走路”模式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守着好气候好水土,也只能‘靠天吃饭’。”村支书和国栋的这句话,道出了产业单一的困局。发展短平快的冬季作物,将“冬闲田”转化为“增收田”,成为打破产业桎梏的关键突破口。和国栋苦苦思索,当他发现与白水村气候、海拔相近的腊勐镇农户种植贡菜亩均收入过万时,他决定在白水村的土地也试试种植这种“宫廷贡品”。

事实上,白水村也曾尝试推广果树、药材及蔬菜种植,但成型慢、销售难的困境让农户心有余悸。村民和月龙直言:“去年种菜亏了本,今年换新品种,谁敢打包票?”这种“试错恐惧”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冬闲田转型迟迟难见起色。面对群众疑虑,白水村委会决心推进改革,由村集体流转化里巨小组21亩土地进行先试先行,他们请来农技专家驻点指导,还和丽江餐饮协会签了保底收购协议,在实践中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村民和桂香掰着指头算账:“以前冬天打零工,三个月挣不到3000块,现在采收贡菜两个月就能拿5000,自家地还有租金收。”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观望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村民对贡菜进行初加工。摄/张舒蓉

眼下,晒满贡菜的晒场成了村民的“信心孵化器”。21亩贡菜,预计今年收益可达18至2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2至4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收益约达14万元。和国栋指着远处的白水河比划:“明年要把种植面积扩到200亩,再配套上加工机械,把人工成本砍掉三成。”更长远的设计也在酝酿——依托“贡菜+肉牛”生态循环模式,将菜叶加工成青贮饲料,牛粪发酵后反哺贡菜田,形成“种养结合”的绿色产业链。

(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童君)


0
上一篇: 美华酒业:小浆果酿制“共富酒” 共享振兴“幸福甜”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